黄水疮(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传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常见于夏秋季节。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脓疱大而分散,链球菌引起的脓疱小而群集,并易结脓痂。黄水疮一般分为4型。
常见性黄水疮: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或二者混合感染。发病初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或水泡,迅速变成脓疱,常群集出现。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薄而易破溃,露出糜烂面,脓液干凅结成黄色厚痂,数月后,痂皮脱落自愈。自觉瘙痒,重者可有高热,伴有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可引起败血症。
大泡性黄水疮: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初发时为黄豆大水泡,迅速增大如蚕豆或更大,周围红晕较轻,大泡内物质初起时呈淡黄色而清澈,后化脓变浑浊,脓疱刚开始时丰满,数日后松弛。脓液沉积于疮底呈半月形坠积状为本病特征。疮壁薄,破溃后有似烫伤样糜烂面。脓液干燥结痂,经数日后痂脱而愈。
新生儿黄水疮:本病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1型Ⅱ类所致,多见于出生后4—10天的新生儿。皮损发生为大泡,泡液开始为澄清,后变为浑浊,泡壁薄而易破。发生于面部、躯干及四肢。有低热或高热病情,也可并发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而死亡。
深黄水疮:又称廉疮。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多发生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年人。好发生于小腿与臀部。皮损早期为炎性红斑上出现水疱或脓疱,周围红晕,并逐渐向深部发展,中心坏死,表面形成污褐色厚痂,如砺壳状,痂脱落后可形成蝶状溃疡,自觉灼痛与瘙痒。常有淋巴结肿大,约2—4周结疤而愈。
预防: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患儿应隔离,防治接触传染;对已污染的衣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局部治疗:用0.01%雷夫奴尔溶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湿敷;用5%硫磺、炉甘石洗剂、0.5%新霉素软膏、聚维碘溶液、2%龙胆紫溶液外涂;对大泡或脓痂应吸干脓液后再用上述药液浸洗或湿敷。
全身治疗:对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选择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新型青霉素、红霉素等,并可同时给予支持疗法。
人物名片:杨新敬,医院皮肤科名誉主任,副主任医师,省皮肤病医师协会委员,市变态反应学会副主任委员,市皮肤性病学会委员,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青年科技专家。擅长皮肤性病的治疗,特别对湿疹、皮炎、牛皮癣、白癜风、淋病、梅毒等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联系
24小时急救55
投诉10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