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皮肤病
的施治及其疗效
赵方,女,生于年,年参加革命工作,大专文化程度,原为中央美术学院干部。幼年在农村常看见针灸医生治病,偶见一针“起死回生”,所以从幼年时代就酷爱针灸治病。参加部队工作及转业后的几十年来,中医学习从未间断,20世纪60年代曾在夜大学习全部中医课程,又在中华针灸进修学院学习并顺利毕业。年通过北京市考试获执业资格,在总参第二修干所门诊部受聘从医,后又出国应诊。回国后受聘于宋庆龄基金会和平门诊部,从事中医诊疗工作。30年来,由于治病疗效快捷,收费低廉,受到国内外患者的好评。由于赵方勤于学习理论,善于临床积累,潜心学术研究,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学术造诣也日见提高,其学术成果也越来越被国内外传统医学界所认可。年曾受邀请赴美国田纳西医学院皮肤系讲学;年被美国中华医学会聘为皮肤病高级顾问、医院皮肤科主任;年3月被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授予了博士学位;在受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邀请的几年讲学期间,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成果得到了同仁及学生的称赞。
1.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项、肘等处,中医称为“摄领疱”。其种类有:①局部性神经皮炎;②多发性神经性皮炎;③泛发性神经性皮炎;④弥漫性神经性皮炎。都是经久不愈症。
此病发生常与风湿热三邪蕴阻肌肤,营养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以及情绪波动等有关。
局部性神经性皮炎。
皮损区及其周围皮肤。
根据皮损的大小进行围刺,或扬刺,围刺的针尖向中心方向进针0.5—1寸。围刺的针数不定。皮损面大,围刺的针数可多,皮损面小,可扬刺,围刺最多不得超过20针,最后在皮损的中心直刺1一3针(深0.3—0.5寸),用泻法,不留针,隔日针1次。
2.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疹具有多形性,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常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锈球风”、“四弯风”等,类似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周疹、肘膝窝部周疹及婴儿周疹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浸疮”记载:“此症初行痂疥,瘙痒无时,蔓延无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
本病常饮食失节或食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胃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湿性重浊粘腻,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热重于湿型(相当于急性湿疹)
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兼数。
湿热内蕴,热盛于湿
清热利湿,散风凉血,和络止痒
大椎(点刺放血)、曲池、合谷、偏历、阴陵泉、公孙、血海、膈俞、脾俞、胃俞、肺俞、足三里。随证加减。
大椎、曲池可清热散风,大椎为诸阳之会,对清头面、背部之邪热具有良好效果。
3.牛皮癖(又称银屑病)
牛皮癖是一种常见的红斑屑性皮肤病,该病经过缓慢、具有复发倾向。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白疮”、“蛇虱”相类似。“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折裂血出痛楚”。赵炳南医家认为:“疕者如匕首刺入皮肤”。表示此病顽固的意思。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心火宄盛,毒热伏于营血;或因先天不足,体质弱者;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热,复受风热毒邪而发病,若病久或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或经脉阻滞、气血凝结,肌肤失养而致。
初起为淡红色点状斑丘疹,逐渐扩大,部分相互融合,形成境界清楚的癖片,搔刮后有银白色、光泽、干燥的鱗屑,层层脱落。最后一层与基底面附着较紧,呈光滑的薄膜,刮下薄膜为细小出血点,筛状出血。
急性发展状态的皮损,多呈点滴状,鲜红色,搔痒较著。静止期的皮损常为斑块状或地图状等。消退期的皮损常呈环状、半环状。少数皮癖上的鳞屑较厚,有时堆积如壳砺状。
皮损可在身体任何部位对称性发生,好发于肘、膝关节侧和头部。重者全身癖块融合,肿胀、痛痒,甚至两臂不能抬举双腿乏力、厌食、睡眠不安。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发烧、咽痛的病史。少数的患者指(趾)甲早期甲板呈点状凹陷(顶针指)以后甲板开始增厚,失去光泽,甲板与甲床分离。肌粘膜有病变,多见于口唇有银金鳞屑,或白色边缘明显的斑盘。有些患者有家族史。
此外,牛皮癖病患者继发红皮症者称为银屑病性红皮症;皮癖有少量渗出,附有湿性鱗屑,或初起为小脓疱,伴有发烧等症状者称为脓疱性银屑病;合并关节炎者,称为银屑性关节炎。
①血热型;②血燥型;③血瘀型。
血热型
皮癖发生及发展迅速,皮肤潮红,皮癖多呈点滴状,新生皮癖不断出现,鱗屑较多,表层易剥离,基底有点状出血,瘙痒明显,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内有蕴热,郁于血分。
清热活血,疏风解痒。
血燥型
病程较久,皮癖色淡,原发皮癖增厚,呈淡白色,舌质淡红,苔少,脉缓或沉细,乏力、头晕、大便稀、小便清、不欲饮,纳差。
阴血不足,肌肤失养。
第一步健脾利湿;第二步养血滋阴。
血瘀型
皮损肥厚,颜色暗红或紫暗,经久不退,蔓延全身,舌质紫暗或见淤点或淤斑,脉涩或细缓。女性五十岁以下者多有痛经或血块。
经脉阻滞,气血凝结。
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