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脓疱病治疗专科医院 >> 脓疱病治疗 >>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疗体会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疗体会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被称为“羊口疮”,是常见于山羊和绵羊的一种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羊的口唇等处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等并结成厚痂。近些年,青海地区羊群中常有发生,给广大养羊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体

传染性脓疮病毒存在于脓疤和痂皮内,对外界环境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属于病毒科副痘病毒属,形态类似伪牛痘病毒,但毒性稍小。

2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山羊和绵羊,尤其对3~6月龄的羔羊危害性最为严重,单只感染后常呈现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只同样有易感性,但发病较少,且呈现散发性传播。本病多流行于秋季,感染羊只没有性别及种群的差异。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羊以及带病毒羊,主要通过创伤感染。无创伤的感染多是由于带病毒的羊只或者是病羊混入健康羊群,亦或是健康羊群养殖所用厩舍或者牧场被病羊污染所致。病毒有着较强的抵抗力,可在羊群中持续危害数年不衰。

3临床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病临床常见口型、蹄型以及外阴型。口型多见于羊羔,先在口角、上唇、鼻镜、眼睑的皮肤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逐渐形成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严重病例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痂垢,其下伴以肉芽增生,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同时常有继发感染,少数病例可继发细菌性肺炎而死亡。蹄型几乎只发生于绵羊,通常单独发生,多一肢患病,也可相继侵犯全部蹄端;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疤、脓疱,破裂后形成溃疡,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即成腐蹄病;严重的因衰弱或败血症而死。外阴型:母羊有黏性和脓性阴道分泌物,阴唇肿胀,附近皮肤有溃疡;乳房或乳头皮肤上发生脓疤、溃疡和痂垢;公羊的阴囊鞘肿胀,阴茎上发生小脓疤和溃疡;单纯的外阴型很少死亡。

4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表皮,可见表皮肿胀增厚达基础的3倍左右,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空泡变形,细胞浆内出现各种大小不一的嗜酸性包涵体。

5诊断

羊传染性脓疱病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如具备实验室检查条件,可进行相关检查,如动物接种实验。取发病羊只的脓疱液、痂皮接种于健康猫和牛。7d之后,出现与染病羊只同样的病理变化,但接种牛只却未见症状,可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病。

6治疗

感染较轻者一般不用治疗,在1~2周内可自行康复,但是为了缩短康复时间,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重症病患羊,可首先用将痂垢软化,除去痂垢,常用药物为水杨酸软膏。然后,用消毒溶液,如高锰酸钾适合浓度为2%~3%等,冲洗创面,或者是直接用浸过硫酸铜溶液的棉球擦拭溃疡面的污物。最后,对溃疡面涂抹碘甘油(浓度为5%的碘酊混合等量的甘油)或者是青霉素软膏进行治疗,用量为2~3次/d。对病患羊的蹄部可放在浓度为5%的甲醛溶液中进行浸泡,2~3min/次,连泡3次/d。也可用直接涂抹药膏,然后包裹治疗。常用药物有浓度为3%的龙胆紫溶液或者是土霉素软膏。

7预防

7.1加强饲养管理

主要预防创伤感染,从保护黏膜、皮肤不受到伤害。尤其是要照顾好羔羊,口腔黏膜一般比较娇嫩,在出牙时更容易导致外伤的产生。日常饲料或者是选择垫草时,一定要将其中的芒刺挑拣出来。饲料添加时,可适量加入食盐,减少羊只啃土、啃墙的机会,保护羊只皮肤或者是黏膜。为了避免疫病从疫区传入无疾病养殖区,要做好羊只引进时的疾病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购进羊只和畜产品。如果从情况不明,尤其是受到疫病威胁的区域购进羊只,一定要及时进行隔离检查,并对其蹄部进行多次冲洗和彻底消毒,2~3周后无疾病症状可混群饲养。

7.2做好计划免疫

对于染病地区,可有针对性地组织疫苗接种,常用接种疫苗为羊口疮弱毒疫苗。疫苗免疫之前要详细调查本地流行病毒的血清型,根据血清型合理选择免疫疫苗,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免疫效果。如果说病毒血清型无法确定,可采取病发羊痂皮回归易感羊制成活毒疫苗,然后在未发病羊只的尾根无毛处划痕接种,一般10d可产生免疫效力,效力可持续1年左右的时间。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还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和有效遏制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4结论

综上所述,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预防应该从保护黏膜、皮肤不要受到伤害开始。对于疾病感染区,可有针对性地组织疫苗接种,常用接种疫苗为羊口疮弱毒疫苗。根据诊治经验,感染较轻者一般不用治疗,在1~2周内可自行康复,但是为了缩短康复时间,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可做好对症治疗措施。重症病患羊,做好对症治疗,加强护理措施,一般可痊愈。

长按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md.com/ways/15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