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网络整理
实力科普
3
2
1
go
什么是“脚气”?
脚气是由一种生长在皮肤上的霉菌所引起的,它在温暖、潮湿的状况下最容易繁殖。虽然温和的气候可能助长此菌,但流汗后的鞋袜通常是原凶。
足癣也就是脚气是皮肤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足癣的临床分型分为三种: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
1.水疱鳞屑型:
在趾间、足底、足侧发生针头至绿豆大的深在性水疱,疱壁厚,不宜破,可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水疱干燥后形成白色点状及环状鳞屑。自觉瘙痒,主要发生在夏季。
2.角化过度型:
足跟、掌跖角质弥漫性增厚,表面有鳞屑,可有裂隙。
3.浸渍糜烂型:
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渗液,揭开腐皮见鲜红色的糜烂面。易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
哪些人容易患“脚气”?
人的脚掌每平方厘米有多个汗腺,比身体其他部位多出2-4倍,总共约25万多个汗腺,一天可以分泌将近毫升的汗水。汗液里除含水分、盐分外,还含有乳酸及尿素。当水分含量高的时候非常有利于细菌及真菌的大量滋生繁殖。
而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生长,青壮年男女,爱运动、好活动者易患病;手足多汗,爱穿紧而不透气的鞋,洗换不勤的人均能为浅部真菌的生长提供较好的环境。另外糖尿病患者及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者也容易并发足癣。
“脚气”到底传不传染?
“脚气”会不会传染?大多数就诊于皮肤科门诊的患者都有这样的问题,足癣患者更不例外。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脚气”具有传染性。前面提到,足癣的病原体是真菌,不仅表现为自身传染,引发手癣、股癣、体癣和甲癣等,还极易传染给他人,尤其是共同生活的家人,会因共用面盆、脚盆、手巾、脚巾、拖鞋及浴盆而传播。
脚臭、脚干裂、脱皮、有水疱就一定是得了“脚气”吗?
有一部分人肯定会有脚臭、脚干裂、脱皮、有水疱就认为是不是患了脚气!
有可能
因为对于一个疾病的诊断单纯的靠患者主观的描述是非常不靠谱的,而明确诊断对于治疗来说意义重大,所以不能靠想当然来认定自己就一定是得了“脚气”,这需要专业医生的判断和相关的检查来明确诊断,想当然的用药对疾病的治疗来说会适得其反。
其实长在足部的疾病与足癣相类似症状的有很多,比如足部的湿疹、汗疱疹、肠病性肢端皮炎、掌跖脓疱病等等,它们的有些症状跟足癣都非常相似:红斑、鳞屑、干燥、脱皮、或是水疱、糜烂同时伴有瘙痒等等。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脚气”呢?这个时候还是要求助于专业的皮肤科医生。
“灰指甲”和“脚气”什么关系?
“灰指甲”也称为甲癣,是甲部感染皮肤癣菌所致;过去常把甲癣与甲真菌病混为一谈,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
“灰指甲”患者往往是先患有脚气和手癣,真菌首先侵入指甲周围的皮肤,然后逐渐侵入指甲或趾甲内,并进一步生长繁殖,破坏指甲。
灰指甲表现为:
浑浊、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变脆易碎、甲分层、变色、甲板翘起、甲板萎缩、甲板脱落、甲沟炎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指甲改变的原因有很多,不能认为指甲有病都是甲真菌病,发现指甲颜色改变、医院进行诊治。
得了“脚气”我该如何治疗呢?
很多患者得了“脚气”,往往早期都不会重视,继而造成病情越发严重后自行用药,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应用各种偏方,轻则导致“脚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重则可能因为瘙痒抓破后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可有红、肿、热、痛,如何不及时抗感染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淋巴管炎、丹毒及蜂窝织炎等。因此得了“脚气”一定要引起重视。
如何避免“脚气”传染自己或他人?
1.得了“脚气”要积极治疗;
2.积极治疗灰指甲、体癣、股癣等其他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3.不要与家人共用拖鞋、毛巾、擦脚巾、浴巾等;到公用浴池洗澡、游泳池游泳或到酒店时尽量自带以上用品或使用一次性用品。
4.脚气患者要尽量穿透气比较好的鞋子,鞋袜、鞋垫要经常放在通风的地方,袜子要做到每天换洗;
5.避免袜子与其它衣物同洗,尤其是内衣裤。
ps:专家门诊需要预约哦!
德美诊联首都机场店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