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中医早就作为一种文化融入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陌生是因为部分人对中医的了解并不足够和全面。比如,中医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言下之意,只要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就算有疾病也会自我恢复。
实际上中医在看病时,就是以阴阳为总纲领进行辨证治疗的。调和阴阳,说起来很轻松,但是想做到有以下几个难点。
一,复杂
阴阳在失衡的状态下,机体会产生相应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滞、虚等。这些病理产物几乎可以同时受到阴阳盛衰、气候变化、身体强弱、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单一个“痰证”可以有寒热之分,表里之分,虚实之分,上下之别。
换句话说,中医对病理产物的分类不是“1+1+1”这种线性叠加的方法,而是“1分2,2分4”这种类似几何级数增长的方法。因此,每一次把脉诊病的过程,中医医生的脑中都是一次头脑风暴,然后根据患者的脉象、个人描述、疾病特点等信息,鉴别排除,去除假象,得出结论。诊病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错误,那么诊断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这种复杂程度,不言而喻,多亏我们的大脑足够精细,足以胜任这样的工作。
二,动态
人,外受四时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影响,内受饮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因此人体的疾病是相对静止,绝对运动的。
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在秋冬季节易发作;胃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在饮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时易发作;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时易发作。
由此可知,我们始终受四时六气、饮食、七情的影响,即使我们正在服药。因此,我常叮嘱大家注意饮食禁忌,就是希望服药时,能少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少走弯路,早日恢复。
调理身体,宛如逆水行舟,乘风破浪,医生就像领航员,而患者是船长。领航员负责告诉船长往哪里走,至于走不走,决定权始终在船长手中。
三,周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中医有了“慢郎中”这个说法。每当听到有人提起,我都会忍不住的驳斥一下。中医的快慢,取决于“疾病的性质”、“患者的配合”以及“医生的医术”。
感冒发烧,中医治疗起来不会比西医慢,而且还能避免抗生素等药品带来的副作用。但是慢性消化性溃疡、息肉增生、结石病、冠心病等疾病,本身的治疗周期就很长,无论中西医都快不了。
可能有人会说做手术会很快,但是手术只是解决了表面的问题。
例如,冠状动脉狭窄,西医做手术,放入支架,这的确很快,但是手术后几乎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血药物,否则梗死的几率会更大。
我曾见过胆结石患者,胆囊摘除后,因胆管长满了结石,而四处求医。所以我常说,有些手术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
四,效果
关于一些病号因为退病反应而停药,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因服药而出现的退病反应,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表示体内正邪交战,疾病向愈,身体正在快速恢复。倘若担心,可以及时联系医生,如果擅自停药,或者增服其他药物,那将会前功尽弃,实在可惜。
关于一些病号因为效果不显著而停药,其中原因大致是这两点:
1,患者体内的病理产物较多,为了避免出现“闭门留寇”的情况,我坚持先通透身体,尔后再进行调补。在通透身体的过程,患者精力可能不会有显著提升,甚至会出现体虚乏力的情况,但这是为调补身体打基础。
(说到这里,我由衷的感谢那些信任我的患者朋友。正是因为你们的信任,我才能为后续的调养打下基础,并最终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2,个人医术修为有限,对此我深感遗憾。
最后附上扁鹊的“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即,一、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者;二、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病深不早求医者;五、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