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脓疱病治疗专科医院 >> 脓疱病医院 >> 学一首经方五苓散

学一首经方五苓散

 

.五苓散

猪苓十八株,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 白术十八株 茯苓十八株桂枝半两,去皮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蓄水证。

五味药均有利水作用,均与水液代谢有直接关系。

泽泻性寒泄热、甘淡渗湿,

茯苓、猪苓渗湿利水,

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利水。

五药中泽泻、猪苓通利下焦,

茯苓属中焦而向下行;

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益气,桂枝与白术相配则阳气升腾,属向上向外之运动。

五药相配,下焦通利,郁滞尽除,中焦健运,得以正常转枢,上焦得阳气蒸腾而通畅,可荡涤上下各部位的水道郁滞,此谓通调上下。

从另一角度看,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水以通里,白术、桂枝益气通阳,由内而走表,桂枝可解肌疏表、振奋中焦,借温热水汽助其外达,使汗出则阳气宣通,内外调畅,此谓和解表里。

1.蓄水证:以消渴,小便不利,吐水,身有微热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悸、眩、渴、烦、吐涎沫、口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浮弦。

2.常用于腹泻脱水、脂肪肝、水饮头痛、美尼尔病、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肾盂肾炎。体腔内积液(如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眼科疾病(如急性青光眼、视神经乳头水肿、假性近视、夜盲症等)、皮肤病(如扁平疣、黄色瘤、荨麻疹、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内分泌疾病(如肥胖、脑垂体瘤)等属于水饮停蓄,膀胱气化不行者。

3.体质要求: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

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易腹泻;

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身体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舌质多淡或胖有齿痕。

4.黄煌教授认为:五苓散是一首调节人体水液异常分布的方剂。水液的异常分布,《伤寒论》的注家们称之为“蓄水”证。

但“蓄水”时水液并非仅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

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美尼尔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五苓散与真武汤: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真武汤主治的是少阴水脏阳衰,气化无力,而水邪泛滥,主症是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心悸,气短,身体困重,四肢沉重疼痛,膝盖以下清冷等。

五苓散主要解决水液代谢的通路问题,如堵塞、分配不均等(水路);

真武汤主要解决水代谢的原动力(肾阳温化)的问题(水泵作用)。

2.五苓散与猪苓汤:都可以治疗口渴心烦、小便不利。五苓散证病兼表里,水湿较盛,以上冲、汗出、眩晕为特点,与猪苓汤证阴虚水饮不化迥然有别。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

1.腹痛下利案(刘志龙医案)

患者,男,40岁,因下班回家途中遭雨淋受凉,当晚腹痛腹泻,大便呈稀黄水样,一夜10余次,不发烧,不呕吐。舌苔白腻,脉紧。

辨证为寒湿困脾,分清泌浊失职,水流大肠。

治当温脾胃,利水湿。

以五苓散加减:桂枝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5g,炒车前子10g。

服上药1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再服2剂,腹泻痊愈。

治泻之法甚多,温阳、健脾、燥湿、涩肠均可依证而施。

本案则是以淡渗利湿、分利小便为治的一成功案例。患者因湿起病,因此治不能离“湿”。

湿在人体,有生理之湿和病理之湿之分,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讲生理之湿,如果感受外界水湿,寒湿之邪,或脏腑本身功能失调,水湿的正常代谢障碍,就会产生病理的湿而致病。

患者感受外界湿邪后,水湿内困脾胃,影响脾胃“分清泌浊”功能,大量水液混入肠道,便成腹泻。治疗上,从病理机制着眼,应该加强脾胃功能,增加小便量,使水湿从小便排出,腹泻也就治愈了。中医称之为“利小便实大便”,还强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此法的代表方剂是《伤寒论》的五苓散。临证运用时可加炒车前子、生姜等,无非是加强健脾利湿功效,医院用单味车前子炒焦研粉,每日3次,每次6g,治疗湿性腹泻,有效率达91.3%。

2.左耳瘙痒案(黎崇裕医案)

严某,女,29岁,年1月13日来诊。主诉:左耳瘙痒3个月。3个月前左耳不明原因性瘙痒,去医院输液治疗,只能暂缓一时,不久又发,曾经用过中药效果不佳,近来加重,故而来诊,现左耳经常感觉瘙痒,无听力障碍,无耳鸣,耳内无流脓,只见左耳耳甲腔处有小凹陷多处,凹陷处有白色清液,耳垂处肿胀有硬块。正值月经期,月经有血块,颜色稍暗。无口渴,大小便正常,夜寐可,胃纳正常。舌淡苔白厚腻,脉弦。

处方:桂枝12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白术18g,荆芥10g,防风10g,柴胡15g,黄芩6g,党参15g,姜半夏15g,炙甘草10g,大枣15g,生姜3片,7剂。

年1月19日回访,药还剩1剂,已基本痊愈。

《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患者左耳耳甲腔凹陷处的白色清液当属寒,瘙痒而无口干口渴则非实热,乃肝胆相火所致,故而治当健脾温阳,疏风利湿,清心舒肝。药选荆防柴苓汤。用经方治疗皮肤方面的疾病,得益于欧阳卫权老师甚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md.com/wadwh/10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