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脓疱病治疗专科医院 >> 脓疱病医院 >> 新靶点白介素36BI单抗改善泛发性脓疱型

新靶点白介素36BI单抗改善泛发性脓疱型

 

3月7日,知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了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药物BI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1期研究的新积极数据。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本病也可分为急性泛发性、妊娠期泛发性、婴幼儿及环状脓疱型银屑病和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局限型五个临床压型,前三者病情较复杂。大多急性发病,可在数周内泛发全身,常伴有高热、关节痛和肿胀、全身不适及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全身症状,并在银屑病的基本损害上出现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浅在性无菌性小脓疱,在表面覆盖着不典型的银屑病鳞屑,以后脓疱迅速增多成为大片,部分融合成脓湖或成为环形红斑,边缘部分往往有较多的小脓疱。全身各处均可发疹,但以四肢屈侧及皱襞部位多见。亦有先自掌跖发疹,后再延及全身者。有的患者在短期内,全身迅速发红肿胀,并出现无数的无菌小胀疱。脓疱于数天后干涸脱屑,但其下又可再发新的脓疱。常因摩擦等外因,使脓疱破裂,而出现糜烂、渗液、结痂或脓痂等皮损。口腔颊黏膜亦可出现簇集或多数散在小脓疱,指(趾)甲可出现萎缩、碎裂或溶解,有的甲板肥厚浑浊,甲板下有堆积成层的鳞屑,甲床亦可出现小脓疱。患者常有沟状舌。病情减轻后,可出现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病程可达数月或更久,大多数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也可发展为红皮病。常可并发肝、肾等系统损害,亦可因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或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BI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该药物机制上能阻断白介素-36受体(IL-36R)的作用,该受体是免疫系统内的一种信号通路,可能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发挥作用。

我们P友熟悉的生物制剂(单抗、单克隆抗体)靶点如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17A、白介素12/23。

肿瘤坏死因子a——英夫利昔单抗(类克)、阿达木单抗(修美乐)。

白介素12/23——乌司奴单抗(喜达诺)。

白介素17A——司库奇尤单抗(苏金)、艾克斯单抗(礼来)。

白介素23——古塞库单抗(特诺雅)。

本次新发表的临床数据,也在最近的美国皮肤病研究学会年会上发表。结果显示,BI迅速改善了7例急性中重度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的症状。天治疗时间中,7名患者中有5名7天就皮肤斑块几乎清除,一个月后另2名患者也达到了这种效果。患者的皮肤症状在第4周的平均改善率接近80%,并一直维持到研究结束。

该临床1期试验是第一次将患有急性中度至重度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病人包括在内。7例患者均接受单次静脉滴注BI,并监测20周。

1、在7天后,7名患者中有5名获得了皮肤清除或几乎清除,所有的研究参与者到了第4周也均达到这一疗效。

2、在14天后,所有研究参与者的皮肤症状平均改善了73.2%。

3、总体而言,BI耐受性良好,没有与药物相关的严重或危急不良事件。

BI的其他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目标疾病包括掌跖脓疱病、溃疡性结肠炎、克劳恩病及特应性皮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md.com/wadwh/99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