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从中医养生角度现在是人体由「升」、「散」转入到「收」、「养」的关键时期。
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人们往往不适应气候忽冷忽热的差异,容易出现感冒、上火、燥热等。
老人们常说「秋老虎过不好爱生病」,而现代医学也证明,秋老虎天气易诱发多种疾病。
01
那么立秋都有哪些常见病呢?
6种立秋节气常见疾病
1.关节炎
进入秋季,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其实关节炎在中医叫做痹症,痹症就是疼痛,中医管这个疼痛就叫做痹症。在相应部位出现关节炎的时候,会加上部位,比如膝关节炎就叫做膝痹;颈椎病是因为在颈项的部位发生了疼痛,所以叫做项痹;还有肘痹等一些其他部位的痹症。
温度降低是诱发骨关节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能响应这个诱因并导致骨关节疾病发病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因,就是经络不通。秋冬季节,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造成关节部位血脉不畅,从而诱发骨关节疾病。
2.皮肤感染
秋天开始阳消阴长,气候变干,皮肤干燥,空气中的尘埃、花粉等颗粒物增多,加上皮脂腺分泌减少,易使体液丢失,津液耗伤,以致各类皮肤顽疾加重或复发,加上外部刺激,如过多使用肥皂、洗衣粉等,更易瘙痒。
并且秋季皮肤易被病源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抓搔,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3.咳嗽
秋天是咳嗽高发的季节。外感咳嗽主要分为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及风燥伤肺证,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食疗、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对缓解不同的外感咳嗽效果很好。
风热犯肺(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
风寒袭肺(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
风燥伤肺(风燥咳嗽)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或伴有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
4.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其实不仅仅成人会腹泻,孩子更是腹泻的重灾区。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腹泻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引起,病变中心在“脾胃”,由于脾胃受伤,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为湿为滞,含污而下,并走大肠,致成腹泻。
5.感冒
秋季气候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运动锻炼对增强体质、减少感冒也很有帮助。
6.脾胃疾病
相比夏季的炎热,秋季早晚气候凉爽,人们食欲增加,再加上胃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同时由于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寒热多变,没有及时增添衣物的话,稍不注意就会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腹痛等脾胃问题。
另外,秋季是一年之后天气最干燥的时候,此时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体内阳气渐少,身体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昼夜气候变化越大就越容易生病,尤其是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之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得身体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因此秋季的确极易引发脾胃疾病。
02
怎样改善秋季常见病?
1、调理脾胃是关键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2、立秋要养肺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养阴。
3、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为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4、需防“空调病”
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长按识别,在线咨询
往期回顾
祛湿寒,三伏天最重要的事情!
大暑
中伏即将到来!三伏贴冬病夏治正当时
大暑
炎热之极,阳气最盛,冬病夏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