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脓疱病治疗专科医院 >> 脓疱病诊断 >> 银屑病及其中医治疗

银屑病及其中医治疗

 

↑上方tyscd自己的健康!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好发于四肢伸侧、头皮和背部,严重皮损可泛发全身,并可出现高热、脓疱、红皮病样改变以及全身大小关节病变。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白疕”、“风”、“蛇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记载:“此证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又如。外科证治全书〃白疕(一名风)记载:“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赵炳南老医生认为,者如匕首刺如疾病,表示此病顽固的意思。

症状体征

根据皮损的特点,临床上银屑病分为四种类型,即寻常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和脓疱型。

1.寻常型银屑病

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初期典型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针头至绿豆大小,边界清楚,上覆多层银白色或云母样鳞屑,鳞屑容易刮除,刮除后基底可见一层发亮的淡红色薄膜即薄膜现象,继续下刮红斑表面出现小出血点,即点状出血,又称为Auspitz征。薄膜现象和Auspitz征为寻常型银屑病特征性表现。可缓慢扩大或融合成棕红色斑块,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肘、膝、头皮和腰背部。本病病程长,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期间可反复发作。根据病情的发展,本病可分为进行期、稳定期和退行期。

(1)进行期:

为急性发作阶段,新皮损不断出现,旧皮损持续扩大,炎症明显,可有同形反应,即Koebner现象,是指正常外观皮肤在创伤、抓伤、注射或针刺等刺激后发生与原发性疾病性质相同的皮损,一般在受伤3~18天出现皮损,因此抓痕或手术切口出现条状鳞屑性损害应考虑到银屑病的可能。

(2)稳定期:

病变停止发展,炎症减轻,不发生新皮损。

(3)退行期:

炎症消退,鳞屑减少,皮损缩小、变平、消失,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除皮肤病

变以外,甲病变亦是银屑病的常见表现,银屑病可能是最常伴有甲病变的疾病,银屑病患者一生中80%~90%有甲受累,指甲病变高于趾甲病变。银屑病甲病依病理学变化的部位不同而不同,常见表现为甲点状凹陷、纵嵴、沟、增厚、油滴现象、变色、剥离、裂片型出血、脆裂、脱落以及甲下角化过度、甲床肥厚等。甲点状凹陷、纵嵴和沟是由于银屑病累及甲母质所致,油滴现象、变色、剥离、甲下角化过度等是由于甲床病变所致。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可有多种表现。

①地图状银屑病:邻近小的损害互相融合,形成边缘呈地图状的斑块。

②回状银屑病:损害向两侧扩展或数个斑块融合,形成迂回弯曲的斑块。

③环状银屑病:损害中央消退或痊愈而呈环状。

④钱币状银屑病:皮损较大呈圆形扁平斑块,状如钱币。

⑤泛发性银屑病:皮损数目较多,分布范围广泛甚至累及全身。

⑥毛囊性银屑病:损害发生于毛囊部位,成人型主要见于妇女,毛囊性损害是泛发性银屑病的一部分,对称分布于腹部;儿童型的毛囊性损害聚合成非对称性斑块,好发于躯干及腋窝。

⑦匐行性银屑病:皮损不断向周围扩展,使之呈匐行状。

⑧蛎壳状银屑病:皮损糜烂、渗出,有污褐色鳞屑痂堆积,状如蛎壳。

⑨疣状银屑病:皮损表面呈疣状,小腿多见。

⑩点滴型银屑病:发病较早,常见于年轻人,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损害为小丘疹,呈点滴状散在分布于身体各处,一般好发于躯干上部和四肢近端。脂溢性银屑病:皮肤损害类似于脂溢性皮炎,呈黄红色,边界不清,上覆油腻性鳞屑,常位于皮脂溢出部位。

湿疹样银屑病:表现介于湿疹和银屑病之间。

光敏性银屑病:在日晒后发病或皮损加重,称为光敏性银屑病。皮损好发于位于面部、手背、前臂及小腿等暴露部位,非曝光部位亦可有少数损害。

反向银屑病:皮损局限于大的皮肤皱褶部位如腋窝、腹股沟及颈部,皮损为边界清楚的红斑,无鳞屑。

头皮银屑病:头皮银屑病很常见,表现为厚积的鳞屑性损害和斑块,皮损边界清楚,分布广泛或簇集,通常无断发及脱发现象,少数患者可出现脱发和秃发。

黏膜银屑病:常见于龟头、口唇及颊黏膜等处,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干燥,可有银白色鳞屑。尿布银屑病:系尿中尿素分解时产生的氨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12%~55%病例有银屑病家族史。多见于婴儿,臀部及腹部首先发疹,为暗红或褐红色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周围有银屑病样丘疹,损害可蔓延至躯干和四肢近端。

2.红皮病型银屑病

是银屑病的一种少见的特殊炎症类型。常累及体表75%以上,可累及所有的部位,包括面、手足、甲、躯干和四肢。可为突然发病或慢性银屑病逐渐发展而来。炎症明显、皮损扩展且不能有效控制的不稳定性寻常型银屑病或寻常型银屑病突然停止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MTX、伴发其他系统疾病、感染或情绪压抑时以及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均易发展为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特征为全身皮肤弥漫大片红斑、水肿、脱屑,以红斑最为明显,常有边界清楚的小片正常皮肤存在。发生于面部时可有眼睑外翻。往往伴有发热、寒战、疲乏、情绪低下等系统症状。患者可有白细胞增加及核左移、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脱水,偶有肝功能异常。

3.脓疱型银屑病

(1)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Zumbusch型):

患者可有数年的寻常型银屑病史,然后发生脓疱型银屑病。男女均可受累。局部刺激、妊娠、服用避孕药、感染和停用糖皮质激素均为促发因素。临床特征为患者突然发生持续数天的高热、全身不适和关节肿胀,随后出现全身皮肤红斑、水肿、泛发性密集黄白色浅在性的无菌性针头至粟粒大小的小脓疱。脓疱一般位于明显发红的皮肤上,开始为小片状,以后融合成脓湖,围绕脓疱的红斑常扩展、融合,可导致红皮病样改变。除甲母质脓疱形成和甲完全丧失之外,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指尖萎缩。其他全身表现包括体重减轻、白细胞增多、低钙血症和血沉增快等,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系统病变、充血性心衰和继发感染。短期发热和脓疱形成呈周期性发作,一般治疗难以奏效,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但皮损亦可自发性消退。

(2)环状脓疱型银屑病:

皮损在银屑病发作时出现或在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病程中发生,倾向于扩展和形成扩大的环,环形红斑上出现脓疱为其主要特征。

(3)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

本型银屑病缺乏全身症状,包括两种类型: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和连续性肢端皮炎。掌跖

脓疱型银屑病好发于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通常为40~60岁。表现为对称发生于掌跖部位的红斑、鳞屑性斑块伴反复发作的持续性无菌性脓疱,脓疱分批出现,1~2周内转变为褐色脱屑性斑疹。本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

(4)疱疹样脓疱病:

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病程可持续至分娩后数周。临床特征类似于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

病,全身症状严重,可因体温调节障碍和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关节病型银屑病

又称银屑病性关节炎,是主要累及韧带、肌腱、筋膜和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为一种血清学阴性的脊椎关节病。上肢关节受累较多见为其特征,在银屑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为5%~8%。发病年龄一般为35~45岁,20岁内发病较少见,成人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成年期发病较早者发生破坏性关节炎的可能性较大,预后较差,但儿童的关节炎常为良性病程。通常缓慢发病,但有1/3以下患者发病相当突然。全身症状者罕见,一般仅见于广泛关节受累的暴发性病例。临床上根据患者骨关节受累情况,目前将银屑病性关节炎分为5种临床类型,即主要累及远端指趾关节型、残毁性关节炎型、对称性多关节炎型、非对称性少关节炎型和脊椎炎(伴有或不伴有周围性关节炎)。

(1)皮肤病变:

关节炎的发病率一般与皮肤受累的程度呈正相关,皮肤受累严重时关节炎发生率增高,广泛性皮肤受累者发生破坏或残毁性关节炎的可能性较大,但关节病变的缓解或加重与皮肤疾病的改善或恶化关系不大。多数患者,皮肤病变常在关节炎之前发生,但大约1/7的病例首先发生关节炎。部分患者的皮肤受累轻微,表现为耳后、臀沟的微小损害或少数甲凹陷点。HIV感染所致的银屑病样皮肤病变较为严重,HLA-B27阳性患者可能泛发脓疱型银屑病或伴有Reite综合征部分特征的中间综合征。

(2)关节病变:

周围关节病及其伴发的甲病、腱鞘炎、起止点病和轴骨病变是银屑病性关节炎的特点。

80%以上的患者表现为周围性非对称性少关节炎,可累及手足小关节、下肢大关节或大小关节同时受累。手足部受累表现为僵硬、指炎、关节炎和挛缩,大约5%的病例出现远端指趾关节的选择性累及。一个或多个指趾关节炎性病变对本病具有诊断价值。手足近远端指趾关节不同程度的受累是常见的表现,一般伴有掌指或跖趾关节炎,仅少数关节受累为本病的特征,一个或多个的关节发生强直亦是本病的特征之一,趾僵硬有时为初期表现或唯一的表现。本病可累及的大关节有髋、膝和踝关节,一般仅有单侧髋关节或膝关节病变,绝大多数误诊为退行性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炎,发病年龄较小及非对称性受累为银屑病性关节炎的诊断线索。大约15%的病例可发生手足关节较对称性受累,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者的鉴别要点是银屑病性关节炎具有以下特点:关节受累并非完全对称,远端指趾关节炎,一个或多个关节强直,其他伴发病变如轴骨病变、腱鞘炎起止点病和甲病。约5%患者出现受累关节明显破坏,称为残毁性关节炎,绝大多数病例表现为一个或数个关节的非均匀性破坏,极少数发生广泛性关节受累。25%的残毁性关节炎患者有脓疱型银屑病。近20%有外周关节炎的患者伴有脊椎受累,可形成骶髂关节炎或沿脊椎呈不规则孤立散在分布的缘下韧带骨赘。小儿银屑病性关节炎常类似于成人,但孤立性腱鞘炎和单关节受累较常见,很少有全身受累。

病理病因

银屑病的病因尚未阐明。银屑病的临床异质性及明显的多基因遗传方式表明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参与其发生发展,其中主要有遗传因素、感染、紧张应激、药物等环境因素以及免疫因素等。

寻常型银屑病应与玫瑰糠疹、二期梅毒、毛发红糠疹、类银屑病、头癣等疾病鉴别。红皮病型银屑病应与其他原因如毛发红糠疹、湿疹、恶性肿瘤等引起的红皮病鉴别。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应与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相鉴别。关节病型银屑病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eiter病及痛风等疾病鉴别。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银屑病是一免疫介导的遗传性皮肤病。临床异质性及明显的多基因遗传方式表明,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现介绍如下: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毋庸置疑。人口调查、家族史、双胞胎及HLA研究均支持银屑病的遗传倾向。10%~80%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平均30%左右;单卵双生胎中同时发病的占70%,而双卵双生的仅占23%;并且有家族史者发病早于无家族史者,父母同患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早于双亲正常的患者。HLA系统中Ⅰ类抗原Al、A13、A28、B13、B17、B37和Cw6和Ⅱ类抗原DR7在银屑病患者中表达的频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HLA-Cw6位点与银屑病的相关性最明显,携带此基因者发生银屑病的相对危险性为20%。银屑病的症状、类型与HLA关系密切。研究一致认为,HLA-A1、B13、B17、Cw6、DR7与寻常型银屑病相关,HLA-B27与关节炎型银屑病相关,HLA-A13、A17、A28与红皮病型银屑病相关,HLA-A13、B27与脓疱型银屑病相关。所有这些都提示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的作用累加达到一定的阈值,环境因素就能促发疾病的发生。

2.环境因素

双生子研究结果显示,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率并未达到%,因此提示,仅有遗传因素不足以引起发病,环境因素在诱发银屑病中起重要作用。最易促发或加重银屑病的因素是寒冷、皮肤外伤、链球菌感染、紧张和某些药物。

(1)感染:

感染一直被认为是银屑病的促发或加重的因素。15%~76%患者有感染促发史。急性点滴型银屑病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1~2周内发病。一项对名儿童期发病的银屑病患者研究显示:25%的患者在感染后发病,50%的儿童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2~3周后病情加重。Nlorlind报道53%的银屑病患者链球菌血凝集反应试验阳性,而性病患者的阳性率只有7%,其他皮肤病患者的阳性率是26%。发病前有咽喉部感染史的银屑病患者应用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或扁桃体摘除后病情可好转。因而支持链球菌感染为本病常见的诱发因素。此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白念珠菌、皮肤真菌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也可能为其诱发因素。其机制可能是细菌毒素或及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成分,通过朗格汉斯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给皮肤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暂时性活化,从而释放众多炎症介质,表皮生长因子等,引起皮肤增生反应。也有认为银屑病是与角蛋白有交叉反应的链球菌M蛋白特异性T细胞介导维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精神紧张和应激事件:

较多银屑病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前有明确的精神过度紧张、过度劳累、情绪抑郁等应激诱因存在。Farber等报道,精神紧张可使30%~40%的成年银屑病患者病情加重,儿童则高达90%。Farber等认为心理紧张等可使皮肤感觉神经释放P物质及其他神经肽增多,P物质可致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多及脱颗粒,引起银屑病患者中枢神经源性炎症。Narkkarinen最近发现神经组织与银屑病有关,P物质可能是银屑病再发的激发因素。

(3)药物:

糖皮质激素长期系统应用后突然停药常引起银屑病的严重发作,锂剂、吲哚美辛(消炎痛)、抗疟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血栓药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均可导致银屑病样皮疹和诱发银屑病。这些药物可能是导致体内cAMP/cGMP、前列腺素E/前列腺素F等的比例失衡,致使皮损斑块中炎症介质二十碳酸类物质增多,引起皮肤角化不全,表现为红斑、鳞屑而致银屑病。

(4)其他:

包括外伤、妊娠、分娩及哺乳内分泌变化等。“Koebner现象”由外伤引起,此反应与损伤性质无关。其机制可能是,轻微外伤使角质形成细胞释放出白介素-1α,从而触发炎症并激活皮肤T细胞,T淋巴细胞释放1型T细胞因子等致银屑病皮损的发展。部分女性诉妊娠期间皮损有所减少,甚至消退,提示女性激素可能也影响银屑病发展。

3.免疫因素

许多证据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其中辅助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某些HLA抗原与银屑病的密切关系和在表皮增殖形成斑块前有单个核细胞的侵入,以及选择性细胞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在治疗上的明显效果均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炎症性疾病。

(1)体液免疫:

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gA、IgE、C3a、C4a含量均高于正常人,并且存在抗角质层抗体。此外近来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皮损局部和外周血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如IL-1、IL-6、IL-8、TGFα、IFNγ、ICAM-1和TNFα等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增加,IL-10表达则显著降低。

(2)细胞免疫:

抗原递呈细胞、角质形成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等均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研究发现,银屑病皮损中真皮浸润绝大多数为T淋巴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皮损的形成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活化的T淋巴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1、6、8、TGFα、IFNγ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生,促发并维持银屑病的病程。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辅助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中医治疗银屑病

中医认为银屑病的病因为外受风寒暑湿燥火毒之邪,内因人体素有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

寻常型银屑病证乃为血热风盛、血虚风燥、血瘀、血热挟湿所致。脓疱型银屑病则为风热外受,复兼湿热,湿热内蕴,日久化毒所致。关节病型银屑病则为风寒湿邪阻于经络以致气滞血瘀,肿痛内生。当湿热化毒,毒热伤营,皮损大面积遍于全身,甚至全身发热,面红目赤,口干舌燥,热入肌肤,气血两伤时则为红皮病型银屑病

银屑病由初发至后期迁延,由轻至重,由皮肤至关节内脏,病位无不涉及卫、气、营、血,其核心为血分有热,血热而诸证衍生。

银屑病的具体治疗,有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疗法,如针刺疗法、割治法、耳针法、温泉浴疗法等。最常用的是辨证施治内服与外用中药。中药内服与外用在消除症状方面肯定有效(必须对证),与西药比较起来,虽然它的起效时间慢,但其药效能持久而且副作用小。若将中医药与西医药按照病机病理相结合起来辨证施治,疗效则既快又持久。

银屑病的治疗,无论用中药还是西药,都可以取得缓解症状的效果。因为本病的病因不清楚并且由多因素诱发,所以临床痊愈后,受诱发因素的影响,本病时有复发。银屑病临床治愈后的反复发作问题是当今世界皮肤科学界的难题之一。如何克服银屑病的复发正是当今医患共同探索的课题。

一、内治法

为了理解及施治应用时的方便,病证分型大体可如下所示:

寻常型银屑病的内治

1.血热风盛证:

银屑病初起时,躯干及四肢头皮甚至面部,散发红色斑丘疹,小如粟米、大如蚕豆。日久可以扩大成片,有的可相互融合、此时颜色鲜红或肉红色,表面鳞屑不多、有"同形反应"、痒而不甚。全身症状可见咽干口渴、咽痛,大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疗则应清热凉血,祛风解毒。已故名老中医朱仁康研究员曾研制一方,名"克银一方",药味: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北山豆根10克、板蓝根15克、草河车15克、白鲜皮15克、威灵仙6克、甘草6克(《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大便干加大青叶10-15克。皮疹红而热口干加生地15-30克、丹皮15克。尿黄加白茅根15克。适用于进行期及初步稳定期的寻常型银屑病。

2.风热挟湿证:

进行期及初步稳定期的寻常型银屑病皮疹红或淡红,皮疹表面有鳞屑,而其周围有

0.2-0.5cm宽的淡红色晕(Woronoffring)或肿胀,舌胖淡红,苔白腻,治宜清热解毒。方用凉血解毒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或龙胆泻肝汤(《和济局方》)加减。凉血解毒汤:犀角(临床上凡用犀角之处,犀角均用水牛角、羚羊角或羚羊角粉代替)、生地、银花、莲子心、白茅根、天花粉、地丁、栀子、蚤休、甘草、黄连、生石膏。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当归、木通、生地、甘草。皮疹红而肿(浸润)甚者可加萆薢、白茅根;舌苔腻黄者加藿香、佩兰、砂仁、苡米等;风盛鳞屑多而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皮疹红甚者加紫草、槐花、生地榆;兼有扁桃腺炎者加板蓝根、射干、牛蒡子;大便秘结不爽者加大青叶、苍术等。

3.血虚风燥证:

病变到稳定期,皮疹平扁淡红,表面干而脱屑,时有痒。治宜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方

用朱仁康"克银二方"。药味:生地30克、元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10克、大青叶15克、北山豆根10克、白鲜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屑多而燥痒者加石斛、玉竹;血虚兼有瘀者(皮损暗红而干,舌暗红或暗紫)加郁金、三棱、莪术。

4.血瘀风盛证:

银屑病的慢性状态,躯干四肢大小不等的斑块状损害,其境界清,暗红,表面附有片状

或碎片状鳞屑,病变久置而不动,常因疾病的反复发作或是长久使用凉血解毒药所致血凉凝滞,皮损呈斑块型。治宜活血化瘀兼以清热解毒。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全虫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加减。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桂枝、柴胡、枳壳、甘草。全虫方:全蝎、皂刺、皂角、白蒺藜、槐花、威灵仙、苦参、白鲜皮、黄柏。当归饮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首乌、黄芪、荆芥、防风、白蒺藜、甘草(本方亦可用于血虚风燥证)。

以上是寻常型银屑病常见的四种证型。由进行期--血热,稳定期--血热、血热挟湿,消退期--血虚、血瘀,诸阶段中均兼有风证--鳞屑及痒。临床用药应分阶段辨证用不同的方药加减,对证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   

寻常型银屑病在治疗时应抓住几个关键:第一,抓住早期,早期发病以血热为主,合理的清热解毒凉血,病则顺势而消;第二,要注意病灶(诱发原因),特别是早期的上感和扁桃腺炎,应合理地使用清热解毒药;第三,注意滋阴养血,血热证在施用凉血、清热解毒药的同时,应适当应用滋阴药,如生地、旱莲草、石斛、百合、玉竹等,以防血热伤阴而恋邪,为后期皮损的完全恢复打好基础;第四,不能无限度地使用凉血清热药,要根据病人胃肠道的承受能力而合理应用。长期无限度地使用苦寒清热凉血药,一方面会损伤脾胃,另一方面又可能造成血瘀而形成斑块,皮损则永固不退。

斑块型寻常型银屑病是银屑病中的难治者,消除斑块当以活血化瘀、祛风、解毒之法。丹蛇解毒(1)方*(丹参、乌蛇、赤白芍、草河车、石斛、郁金等)和丹蛇解毒;(2)方*(丹参、萆薢、土茯苓、草河车、白花蛇舌草、赤白芍、苍术等)。

如果斑块顽固、长久不退可加三棱、莪术、鸡血藤、雷公藤。皮损固着于皮肤内,平凹而内钳则加当归、生熟地、益母草、川牛膝等。我科研究生课题,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方)与西药迪银片合用,观察8周疗效,总有效率94.29%,临床治愈显效率62.8%。

注*:为科研用方,此处列出的药味并非全方。

脓疱型银屑病的内治 

脓疱型银屑病可是原发性,也可以是寻常银屑病日久或治疗不当所转化而来。基本损害的特点是在银屑病的基础上丘疹或斑片上有针尖或粟米大、红白或黄色、无菌性、边缘部位活动的小脓疱。临床上分为二型:其一,掌蹠脓疱型银屑病(Barber型),为生长于掌蹠深在浸润的斑块,境界清楚,上有点状脓疱或"脓湖",反复发作。其二,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Zumbusch型),此型常伴有沟状舌,皮疹泛发于周身,或是原发或继发,特别是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时不规则地使用激素,疾病日趋严重,终因再遇某种诱因而致脓疱型。

脓疱型银屑病,中医的病因病机为湿热化毒证。除皮疹外,尚见身热口渴,面赤,唇干,心烦易怒,便秘,尿赤,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加减。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黄芩、黄连、甘草、元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陈皮。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银花、野菊花、公英、地丁、天葵。热毒甚脓疱多时加三棵针,瘙痒加白鲜皮、苦参,干燥而痒加生地、丹皮,热甚大便干加玄参、麦冬、大青叶、紫草等。

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内治 

银屑病患者体表有银屑病皮损,同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关节炎呈远端型,手足指趾的远端关节红肿胀痛,某指发生或多指发生,向尺侧倾斜。X线片表现:软骨消失,关节面侵蚀,关节腔变窄,骨质稀疏囊状改变,软组织肿胀,检验类风湿因子阴性。有的患者多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状,而类风湿因子阴性,突然某时体表出现银屑病皮损。

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出现,常因风寒湿邪侵及肌肤,痹阻经络,风燥伤血,气滞血瘀而关节不利,皮肤上多为斑块状银屑病。治疗宜早不宜晚。中医药以搜风除湿,解毒祛痹法医治,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知母。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关节痛加鸡血藤、雷公藤、络石藤、秦艽、威灵仙等。上肢甚者加片姜黄、海风藤;下肢甚者加防己;关节变形者加透骨草、全蝎、蜈蚣、蝉衣等。银屑皮损重者加丹参、萆薢、乌蛇等。症状长期不消者,在密切观察下可试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内治 

红皮病型银屑病为银屑病最严重危急的一型,可由其他各型转化而来,亦可为原发性红皮病型银屑病。本型之所以严重,是由于皮肤被浸润极广泛,同时皮肤潮红、浸润阻碍了皮肤及机体的各种代谢。皮肤的层层剥脱导致大量蛋白质丢失、电解质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广泛性感染。治疗本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西医学专著中大多主张大剂量应用激素予以控制。中医在治疗本病时,重视审证求因,证属热毒伤阴,治宜凉血清营,滋阴解毒。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清营汤(《温病条辩》):犀角(水牛角或羚羊角代替)、生地、竹叶、银花、连翘、黄连、元参。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犀角、生地、赤勺、丹皮。清热解毒凉血时,应予以滋阴养血之品。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地丁、白花蛇舌草、三棵针、龙葵等。常用的滋阴养血之品有生地、女贞子、旱莲草、丹皮、丹参、赤白芍等。雷公藤与雷公藤多苷的合理使用,它有抑制红皮病进一步扩展的药效,雷公藤多苷是目前市售的成品药,每片含提取物10mg,内服每次1-2片,每日三次。它有激素样作用,而没有激素的后期副作用。雷公藤本是民间用于杀虫的农药,服用期间也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胃肠道不适,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生殖系统反应,女性月经紊乱,长期服用甚至停经、闭经,男性病人精子活力下降;其他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皮肤粘膜皮疹、色素沉着,个别病人有肝肾功能受损。总之,应用雷公藤多苷控制皮损时,用药的剂量、时间应严格注意。

以上综述了各型银屑病,特别是寻常型银屑病的内治法,这仅仅是一个提纲性的讲述。在实际临床上,学习者还应跟随有经验的老师结合具体病人进行辨证,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应用经方与时方都有灵活性。将中医药与西医药(已批准上市的)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顽固性银屑病(指各种治法皮损都固定不变者),是当今我国皮肤科学界提出的新思路。

中医治疗注意整体化,注重"天人合一",对某位患者的处方,一方面要针对皮肤损害辨证,另一方面要从整体出发,明辨患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涉及脏腑经络要全面考虑。如患银屑病多年,精神压抑,皮损久而不退,心烦易怒,肝气不疏者,治时应以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及协调肝脾疗之。患者银屑病,皮损色淡脱屑,体乏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背痛,夜尿频,大便不爽呈肝肾阳虚之状,治则应以养血祛风、温肾健脾之法。总之,在治疗银屑病的皮损时不能忽略患者的整体状况及地理环境与气候。

二、外治法

中医药外治银屑病的膏、药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种为国家专项批准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外用药。中国医院皮肤性病科早已内部使用的治疗湿疹皮炎的中药膏有:加味五石膏、湿疹膏、湿毒膏、玉黄膏、五倍子膏等,应用于不同阶段的银屑病均有效。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的青年课题"莪倍霜"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其疗效与当前西药"达力士"软膏(钙铂三醇)的疗效相近。

中医药外治银屑病,尚有温泉浴药浴。实践说明这些疗法具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三、其他治法

针刺、割治、耳针、强力按摩等疗法在近三四十年以来为某些行医者施用的方法,从某些个案病例来看,有一定的缓解病情作用。但大多数被治者,主要还是依赖于中、西医的药物治疗。

传统的针灸疗法如何改善机体状况,从而达到治愈银屑病的目的,仍然是针灸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四、小结

中医治病着重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处方时还应根据人的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全面调节。

在此小结中要提醒学习的同道,银屑病在早期、进行期要抓紧时间有规律地施治。已经呈慢性状态者应当从心身方面调节,合理用药治疗,宜缓不宜急,避免滥用激素及其他免疫调节剂。

中医药能治疗银屑病,西医药也能治疗银屑病,二者可以联合,取长补短,这在我国应具有良好的前景。 

最后,特别提出的是,当今西医药在治疗银屑病的探讨已达到遗传基因,分子生物学水平,如抗体治疗:抗CD4抗体,抗CD25抗体,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抗CD11抗体,Alefacept注射,抗白介素-8(IL-8)抗体,抗白介素-6受体(IL-6R)抗体,CTLA4免疫球蛋白等均与银屑病的表皮细胞分裂或凋亡有关,这些分子制剂有的已试用于临床,有一定的疗效。新型免疫制剂,如他克莫司(Tacrolimus),雷帕霉素(Rapamycin)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维生素A酸代谢阻滞剂(RAMBAS)--利阿唑(Liarozole),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Tyrphostins等等疗法进展很快。但尽管如此,中医药疗效仍是肯定的。问题是今后如何更深入地开发中药及其提取物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其相应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其疗效机制的研究应当进一步发展。有了疗效理论的基础,治疗方向将会更为明确。

本平台所发文章,仅供参考!

尤其中医方药介绍、健康保健知识介绍等,若要使用,使用前一定先咨询当地专业医生,以当地专业医生的意见为准!

本平台致力于中医方药介绍;健康保健知识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健康答疑以及各科医疗信息、专家介绍、田氏医疗人员介绍等。

欢迎医疗专业人士来稿(来稿必须真实可信,文责自负,并附作者简介、真实工作单位和近期照片)!

投稿邮箱:tyr

.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百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md.com/wahl/8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