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脓疱病治疗专科医院 >> 脓疱病治疗 >> 知识科普常见皮肤病

知识科普常见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

(一)发病前均有过敏物质或刺激物接触史,一般发病急,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

(二)皮损的轻重与致敏物或刺激物质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接触面积大小以及机体的敏感性有关。轻者局部仅有充血,境界清楚的淡红或鲜红色斑;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出等损害;刺激性强烈者可致皮肤坏死或溃疡;机体高度敏感时,可泛发全身。除瘙痒疼痛外,少数患者可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多见于青壮年,初发皮疹为红色丘疹或斑片,互相融合,上面覆有油腻状鳞屑或黄痂。眉、鼻翼、耳后见灰白色鳞屑或黄痂,基底潮红,躯干部位不规则黄红色或淡红色斑片,复以糠秕状鳞屑,严重者发展至全身而成红皮症,有时因搔抓,继发感染毛囊炎、疖肿、淋巴结炎。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颈、肘、膝及骶尾部出现红斑、丘疹,融合成片,表面粗糙,纹理加深,对称分布,剧烈骚痒,成年人多见。

湿疹

湿疹多种因素引起的真皮表皮炎,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糜烂,有色素沉着。按病程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头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这是很明鲜的湿疹的症状,是很容易发现的。在损害的外周,上述多形性皮疹逐渐稀疏。如伴有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及脓痂,相应淋巴结可肿大。严重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亚急性湿疹:

多因急性、慢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3)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是由急性及亚急性期迁延而成,慢性湿疹的症状表现为自开始炎症即不十分严重,有散在红斑及丘疹或皮肤搔痒所致的抓痕,久之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部分色素减退区和鳞屑等,可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这些都是很明鲜的湿疹的症状!只要我们多观察就一定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

根据皮损累及的范围,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两大类。

(1)局限性湿疹:仅发生在特定部位,即可以部位命名,如手部湿疹、女阴湿疹、阴囊湿疹、耳部湿疹、乳房湿疹、肛周湿疹、小腿湿疹等。

(2)泛发性湿疹:皮损多,泛发或散发于全身多个部位。如钱币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乏脂性湿疹。

寻常痤疮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黑头、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和疤痕等多种损害,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痤疮的发病与雄激素皮质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痤疮丙酸杆菌及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多发于15到30岁的青年男女。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尤其是前额、颊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对称分布,常伴有皮脂的溢出。

临床上以炎症性丘疹最常见,亦可多种皮损并存,伴有轻微的痒痛、病程比较缓慢、时轻时重,常持续到数年或者中年而痊愈、缓解。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又名青年痤疮,中医:肺风粉刺,粉疵,面疱,酒刺,本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银屑病

俗称牛皮癣。原因不明引起的慢性鳞屑型皮肤病,皮损为斑丘疹或斑片。牛皮癣的早期症状为针头或绿豆大小红色点疹,逐渐扩大,有的点疹互相隔合形成斑片。表面覆盖有干燥的银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小片血点,这就是该病的特征。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有传染性,但不强。疱疹常在面部或身体的一侧呈带状分布,引起疼痛。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簇集性水疱,边界清,带状排列,自觉疼痛,可自愈。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

带状疱疹最常见于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低下的人。曾患过水痘的人都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尤其是50岁以上或由于压力、外伤、药物或其他原因导致免疫系统功能较弱者。大部分患者不会复发,少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

带状疱疹最典型的症状是带状的皮疹和疼痛。发病初期会出现头痛发热,感觉像患了感冒;随后可能感到局部瘙痒、刺痛或疼痛;同时或几天后在同一部位会出现带状的簇状水疱。

手癣、足癣

手癣和足癣都是由于真菌感染手足皮肤所致的疾病。手癣俗称“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虽然引起手足癣的真菌种类较多,但绝大多数为皮肤癣菌所致。

脚癣的分型

浸渍糜烂型脚气

浸渍糜烂型脚气主要表现为第三和第四趾间,也有波及全趾间皮肤,部分趾间皮肤皲裂,有时露出红色糜烂面,有臭味,可引起丹毒、癣菌病等合并症。

趾间糜烂、角质层浸渍发白是浸渍糜烂型脚气最显著的特点,多见于脚部多汗或经常穿透气性差的雨鞋、胶鞋的人。

水疱型脚气

水疱型脚气的症状为水疱壁不易被穿破,周围皮肤无红晕。如果不继发细菌感染,数天后疱液可自行吸收。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脱屑,皮损继续向四周扩大。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则疱周出现红晕,疱液化脓变浑浊,疱壁溃破后局部出现糜烂或肿胀。

此时,如果用药不当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容易引起淋巴管炎等一些脚气的并发症。水疱型脚气往往剧痒难忍。

角化过度型脚气

角化过度型脚气为脚跟、脚跖或脚缘皮肤粗厚、皮肤纹理增宽加深,易发生皲裂,可因皲裂致出血及疼痛。角化过度型脚气的特点为角质增厚、脱屑、干燥,累及整个为掌跖甚至向脚背蔓延,双脚对称发病。

角化过度型脚气有哪些危害?角化过度型脚气一般自觉无瘙痒,无皲裂时亦无疼痛,容易被患者忽视,很少治疗,以至皮损加重,引起自身手癣、体癣、股癣、甲癣等。

体癣、股癣

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鳞屑、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

甲癣

甲癣指甲板失去光泽,变灰白色,灰褐色或当黄色,质地变脆,增厚,甲板和甲床分离,甲下堆积角化性鳞屑。

花斑癣

花斑癣由糠马拉色菌引起。发生子胸,背,颈面部,皮损为淡黄色,黄豆粒大小,程花斑状,有瘙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md.com/ways/117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