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季节性传染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较为常见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儿的
粪便、疱疹液、唾液等
或被其污染的物品、环境而感染
也就是说
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嬉戏打闹、
接触患儿的毛巾牙刷、
被污染的水和食物
都可以传播病毒
从而引发手足口病
每年的4月-7月是高发季
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儿童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
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
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
潜伏期3-5天
7-10天后可康复
极少数危重症患儿
会出现如脑炎、肺水肿、
心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病
临床表现有哪些?
如何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这些夏季高发皮疹不是手足口病!1
单纯疱疹
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感染所致,常在发热、疲劳等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可反复发作,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唇,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性薄壁水疱,破裂后糜烂、结痂。
水疱有时发生于指端,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多房性水疱或脓疱,称为疱疹性瘭疽(见图2)。
主要治疗为外用抗病毒剂如喷昔洛韦乳膏,预防细菌感染,必要时口服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
图2左中指肿胀,散在多发性小脓疱(来源:BrkljacM等,)
2
汗疱疹
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发生于掌跖部位的湿疹,与敏感体质、多汗、季节变化、金属过敏等有关。
表现为手掌和指侧缘出现深在的瘙痒性水疱,疱液清亮,粟粒至米粒大小,水疱消退后出现领圈状或片状脱屑(见图3)。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图3手掌、指部泛发的深在性水疱,疱液清亮(来源:CharltonPV,)
3
沙土皮炎
也称为摩擦性苔癣样疹,多见于幼童,通常认为是接触沙土等粗糙物体引起的非特异性皮肤反应。
皮疹表现为手背散在或密集成片的肤色或淡红色丘疹,部分患儿皮疹范围较大,累及手部、腕和前臂,通常无症状,少数轻微瘙痒。
本病有自限性,但对于好动的患儿,可持续数周至月余。治疗原则为减少摩擦、对症治疗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图4患儿左手背部密集分布的肤色至淡红色小丘疹
4
虫咬皮炎
也称为丘疹性荨麻疹或急性单纯性痒疹,是螨、蚊、虱、蚤等节肢动物叮咬诱发的超敏反应。
好发于腰臀部和四肢伸侧,散在分布,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的梭形水肿性红丘疹,长轴多与皮纹平行,顶端可有小水疱(见图5),敏感的患者甚至会发生大疱(见图6),愈后遗留色素沉着。自觉瘙痒。
由于叮咬与发疹之间存在一定延迟,患者常不相信本病为虫咬所致。
图5腰部散在黄豆大小梭形丘疱疹
图6昆虫叮咬所致的手掌大疱(来源:Kars等,)
5
脓疱疮
俗称黄水疮,由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可通过直接接触皮损分泌物传染,也可继发于湿疹、虫咬皮炎等其他皮肤病。
由链球菌感染所致者最常见,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薄壁水疱,易破裂形成糜烂面和蜜黄色结痂(见图7A)。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者表现为紧张性水疱和脓疱,有红晕,中央常破溃结痂(见图7B)。治疗原则为杀菌消毒,外涂抗菌药物软膏如莫匹罗星或夫西地酸乳膏。
图7脓疱疮的蜜黄色痂(A)和脓疱(B)(来源:GoldsmithLA等,)
6
疱疹性咽峡炎
很多家长分不清楚,究竟这个病和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其实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同一类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造成的。虽然是由同一类病毒引起,两个病症状也有些相似,都会在口腔里看到疱疹溃疡。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文章摘自:丁香园、医院(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榄医“老司机”和“托举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顽皮胎儿“横刀立马”,“老司机”出手轻松拿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