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皮肤的组织层次:皮肤更新速度为28天
(一)表皮层:由外胚层发育而来
1、分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见于掌跖部)、角质层
2、成分:角朊细胞、树枝状细胞
(二)真皮层:由中胚层发育而来。包括纤维、细胞和基质。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
(三)皮下组织层
(四)皮肤附属器:毛发、汗腺、皮脂腺、甲
※棘层松解征(尼氏征):
①手指挤压水疱一侧,水疱向推挤方向移动
②手指按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
③用力在外观正常的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
④牵扯破损水疱壁,周围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皮损分类(8+10=18种)
(一)原发性皮损:由疾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
1、斑疹macule:皮肤黏膜局限性颜色改变,与皮面齐平,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直径一般<1cm,而>1cm者称斑片。其中出血斑又分为淤点和淤癍(2mm为界)
2、斑块plaque: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的隆起性扁平皮损,直径>1cm,中央可凹陷
3、丘疹papule:局限性、实质性、表浅性、隆起性皮损,直径<1cm。表面可扁平、脐凹、乳头状,颜色可有紫红色、淡黄色、黑褐色
4、风团wheal: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速发速消,此起彼伏,不留痕迹,有剧痒
5、水疱vesicle和大疱bulla: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前者<1cm,后者>1cm
6、脓疱pustule: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多由感染引起。疱液可呈浑浊、稀薄或粘稠状,周围常有红晕
7、结节nodule: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圆形或椭圆形,质硬,可隆起于皮面,愈后留瘢
8、囊肿cyst:位于真皮或更深层的,含有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可隆起于皮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触之有囊性感
(二)继发性皮损:由原发性皮损演变而来,或因搔抓和治疗不当引起
1、糜烂erosion: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的红色湿润创面,常由水疱破裂所致,不留瘢痕
2、溃疡ulcer:局限性皮肤或黏膜缺损形成的深达真皮或更深位置的创面,基底部坏死组织沉着,常留瘢痕
3、鳞屑scale: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堆积而成,系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受阻所致,鳞屑大小、厚薄、形态不一
4、浸渍maceration: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变软发白,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摩擦后表皮易脱落而形成糜烂面
5、裂隙fissure:线状皮肤裂口,深达真皮
6、瘢痕scar:真皮或更深层损伤后,由新生结缔组织增生修复而成。分为增生性和萎缩性。前者隆起、表面光滑、呈索状或不规则暗红色斑块;后者略凹陷,表皮变薄,皮肤光滑
7、萎缩atrophy:皮肤退行性病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系表皮变薄或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8、结痂crust:皮损中的浆液、脓液、血液、脱落组织混合干燥后凝结而成。厚薄不一,质地柔软或硬脆,附着于创面,可呈淡黄色、黄绿色、暗褐色
9、抓痕excoriation:线状或点状的剥脱性缺损,位于表皮或深达真皮浅层,表面可有渗出、血痂或脱屑
10、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反复搔抓和摩擦引起的皮肤局限性增厚,表现为皮嵴隆起、皮纹加深、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第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
一、单纯疱疹:簇集性水疱
(一)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HSV(I型:皮肤黏膜及脑部II型:生殖器)
(二)临床表现:
1、初发型:疱疹性龈口炎、新生儿单纯疱疹、疱疹性湿疹、接种性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疱疹性湿疹:又称Kaposi水痘样疹,发于患有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婴幼儿,表现为原发皮损处突然出现簇集状水疱或脓疱,伴发热
2、复发型:口唇、鼻周、外阴:灼热→红斑→簇集水疱→破溃结痂→愈合
(三)治疗:抗病毒系统治疗+外用洗剂(阿昔洛韦软膏、炉甘石洗剂等)
二、带状疱疹: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簇集性小水泡+明显神经痛
※Ramsay-Hunt综合征:VZV累及膝状神经节,导致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听觉过敏、乳突部疼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外耳道及鼓膜疱疹
(简化: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三、疣:HPV感染造成的良性赘生物,包括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
(一)寻常疣:手部居多,黄豆大小棕褐色丘疹
(二)跖疣:发于足底的寻常疣,去除表面角质后可见疏松角质软芯,还有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的小黑点
(三)扁平疣:多见于颜面和手背,黄豆大小扁平隆起性丘疹
第三章
细菌性皮肤病
一、脓疱疮:金葡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造成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毛囊炎、疖、痈:金葡菌引起
(一)毛囊炎: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
(二)疖:毛囊深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红色丘疹→结节→脓头形成
若疖数目较多、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疖病
(三)痈: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相互融合而成,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全身中毒症状,可发展为败血症
三、丹毒: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好发于面部、小腿、足背。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紧张发亮,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中毒症状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