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浴已逐渐成为皮肤科临床常用的外治皮肤病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应用中存在一些分歧,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皮肤科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的目的是规范中药药浴在皮肤科的应用。
一、中药药浴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中药药浴(简称药浴)是在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中草药,以适当的温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缓解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药浴是运用中药配制成药液,通过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方法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狭义药浴是运用中药煎煮取汁,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的方法即浸浴疗法。
分类:①根据范围不同,可分为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局部洗浴又分为坐浴、手足浴、头面浴、目浴等;
②根据使用方法不同,可分为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
③根据有效成分不同,如淀粉浴、硫磺浴、糠浴等。
二、药浴的操作方法
1.湿敷疗法:
基本操作:用6~8层纱布(可预先制成湿敷垫备用)浸入新鲜配置的药液中,待吸透药液后取出,拧至不滴水为度,随即敷于患处,务必使其与皮损紧密接触,大小与皮损相当,每次30~40min,每隔5~10min更换1次湿敷纱布,每天1~2次。
①冷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以0~10℃为宜,将湿敷垫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保持敷料较长时间湿润,每隔10min更换1次;
②热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在30~40℃为宜,操作方法同上;
③开放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不包扎,每隔5~10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
④闭合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再加盖油纸或塑料布等,每隔30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
2.熏洗疗法:
①将浴室温度调节于20~22℃,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将煮沸的药液倒入容器中,使药物蒸气作用于患处;
②待药液温度降至38~40℃左右时,加入适量温水,药液与水的比例为3∶10,患者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次熏洗20~30min,以出汗为宜,每日1~2次。
3.熏蒸疗法:
①全身熏蒸疗法:采用中药汽疗仪进行治疗。治疗前30min预热舱温,取出煎药锅,加水~ml,再置于加热盘上,在控制器上按加热键,当温度显示33℃患者进治疗室;按医嘱配制药煎液;在控制器上设定治疗温度(37~42℃)、治疗时间(15~20min);治疗到达设定时间,协助患者出舱,擦干皮肤更衣后休息片刻再到室外;
②局部熏蒸疗法:将配伍成方的草药煮沸后置于口鼻或患处,使药物蒸气作用于患处,每次10~15min,每日1~2次。
4.浸浴疗法:
将浴室温度调节于20~22℃,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把煎好的药液倒入木桶或浴缸内,加适量温开水,药液与水的比例为3∶10。
①全身浸浴:水温调至38~40℃;使患者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日1~2次,每次20~30min;
②局部浸浴:将煎好的药液放至木桶或足盆内,再加入适量温热水,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每日1~2次,每次约20~30min。
5.淋洗疗法:
①按药物煎煮方法,煎煮出~ml浓度为10%~30%的药液,可将药液装入带细眼的小喷壶内,淋洒于体表患处;
②将6~8层纱布浸透药液,然后拧挤纱布使药液淋洒于体表患处。亦可用一个小盆装药液,缓缓将药液倾倒于体表患处,每次10~15min,每日1~2次。
三、药浴的适应证
1.湿敷疗法适应证:
开放性冷湿敷主要用于皮肤潮红、肿胀、糜烂及渗出明显者,如急性皮炎、急性湿疹、化脓性或感染性皮肤病等;
闭合性热湿敷主要用于慢性肥厚、角化性皮损,或有轻度糜烂、少量渗液者,如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等。
2.熏洗疗法适应证:
全身熏洗:皮肤瘙痒症、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系统性硬皮病、银屑病、荨麻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疥疮等;
局部熏洗:手足皲裂、手足癣、手部湿疹、汗疱疹、石棉状糠疹、斑秃、毛囊炎、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肛周湿疹、阴部湿疹、外阴瘙痒症、肛周瘙痒症等。
3.熏蒸疗法适应证:
全身性皮肤病:老年皮肤瘙痒症、系统性硬皮病、皮肤硬肿病、银屑病静止期等;
局限性皮肤病:阴囊湿疹、乳房湿疹、手部湿疹、肛周湿疹、手足癣、皮肤淀粉样变病、肛周瘙痒症、局限性硬皮病、小腿溃疡、淤积性皮炎等。
4.浸浴疗法适应证:
全身浸浴:皮肤瘙痒症、玫瑰糠疹、银屑病、剥脱性皮炎、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鱼鳞病、系统性硬皮病、皮肤硬肿病、慢性单纯性苔藓等;
局部浸浴:皮肤淀粉样变病、脂溢性皮炎、真菌性皮肤病、手足皲裂、汗疱疹、脂溢性脱发、肛周湿疹、阴部湿疹、外阴瘙痒症、肛周瘙痒症等。
5.淋洗疗法适应证:
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疮、疥疮、脓癣、趾间糜烂型足癣、手足癣继发感染等;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如慢性单纯性苔藓、皮肤淀粉样变病等;渗出、痂皮较多的皮肤病,如多形性红斑等。
四、药浴的禁忌证
有活动性肺结核、急慢性肝炎以及其他传染病的患者,严重心脏病或合并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肝硬化中晚期及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高热性疾病以及有败血症倾向的患者,精神病、癫痫等不能自我约束的患者禁用熏洗疗法、熏蒸疗法;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处于脑血管意外危险期及不稳定期的患者,妇女在月经期及妊娠期禁忌药浴治疗。
五、药浴的药物选择
常用药物:
①祛风止痒类:蛇床子、蝉蜕、白鲜皮、荆芥、防风、蒺藜;
②清热解毒类:重楼、鱼腥草、败酱草、黄连、黄芩、黄柏、苦参、大黄、马齿苋、金银花、大青叶、紫花地丁、蒲公英;
③健脾燥湿类:苍术、藿香、萆薢、白矾、车前子、石榴皮、生薏苡仁、茯苓、白术;
④清热凉血类:凌霄花、白芨、牡丹皮、仙鹤草、槐花、大蓟、小蓟;
⑤活血化瘀类:三棱、莪术、丁香、三七、当归、桃仁、丹参、鸡血藤;
⑥养血润肤类:当归、鸡血藤、生地黄、亚麻子、白芷、杏仁、桃仁;
⑦杀虫止痒类:藜芦、硫磺、白矾、地肤子、花椒、土槿皮、百部、大枫子。
选用原则:急性病症时多选用祛风止痒、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杀虫止痒类的药物;慢性病症时多选用健脾燥湿、活血化瘀、养血润肤类的药物。
六、推荐方剂
1.方剂:
①蛇床子汤: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各15g,缩砂壳9g,土大黄、苦参15g等,治疗湿疹皮炎;
②消荨方:防风20g,艾叶20g,苦参30g,荆芥20g,白鲜皮20g,蛇床子20g,乌蛇30g,治疗荨麻疹;
③消银汤:当归15g,艾叶15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桂枝15g,附片15g,秦艽15g,鹤虱30g,夜交藤40g,治疗银屑病;
④祛疣方:柴胡20g、香附20g、木贼20g、大青叶30g、板蓝根50g、生薏米仁50g,治疗扁平疣。
2.《赵炳南临床医案集》:
马齿苋水剂:清热消肿,止痒收敛;马齿苋30g,水ml,主治急性湿疹、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用法: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
苍肤洗剂:燥湿润肤,杀虫止痒;苍耳子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土槿皮15g,主治慢性湿疹、手足癣、掌跖角化病以及其他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等;用法:湿敷、熏洗、熏蒸。
龙胆草水剂:清热解毒,收敛止痒;龙胆草30g,水ml,主治急性湿疹、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用法:湿敷。
蛇床子水剂:消风祛湿,杀虫止痒;威灵仙15g,蛇床子15g,当归尾15g,土大黄15g,苦参15g,缩砂壳9g,老葱头7个,主治阴囊湿疹、外阴瘙痒等;用法:湿敷、局部浸浴。
楮桃叶水剂:止痒,润肤;楮桃叶g,水0ml,主治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等;用法:湿敷,全身浸浴。
龙葵水剂: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龙葵30g,水ml,主治瘙痒症,化脓性皮肤病等;用法:湿敷。
3.《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醋泡方:灭菌止痒,荆芥18g,防风18g,红花18g,地骨皮18g,皂角30g,大枫子30g,明矾18g,主治鹅掌风(手癣);用法:湿敷、局部浸浴。
疣洗方:去疣,马齿苋60g,蜂房9g,陈皮15g,苍术15g,细辛9g,蛇床子9g,白芷9g,苦参15g,主治扁平疣;用法:湿敷。
脂溢洗方:收敛止痒,苍耳子30g,苦参15g,王不留行30g,明矾9g,主治头皮脂溢性皮炎;用法:湿敷、局部熏洗。
止痒洗方:软坚止痒,透骨草30g,红花15g,苦参30g,雄黄15g,明矾15g,主治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病;用法:湿敷,局部熏洗。
中药药浴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润肤止痒、杀虫止痒、调和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功效,具有安全、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进行整体辨证,合理选择外治方法,并配合相应的特色治疗及物理治疗,以取得满意疗效。
银屑病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在复习了《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年版)》、《中成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专家共识()》、《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年)》基础之上,查阅大量资料后,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形成了版银屑病中医治疗专家共识。本共识的目的在于规范中医治疗银屑病的诊疗行为。参与本共识编写的专家有刘红霞、杨志波、李铁男、刘巧、周冬梅、李元文、张理涛、段逸群、范瑞强、陈晴燕、周小勇。
银屑病为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缠绵难愈,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银屑病临床分4种类型,包括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和关节病型,其中以寻常型最常见,占全部患者的97%以上,寻常型银屑病又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3期。古代文献记载有“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病名。现相当于“白疕”。
中医认为本病总由营血亏虚,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初起多为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阻于肌肤;或机体蕴热偏盛,或性情急躁;或外邪入里化热,或恣食辛辣肥甘及荤腥发物,伤及脾胃,郁而化热,内外之邪相合,蕴于血分,血热生风而发。病久耗伤营血,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或加之素体虚弱,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而反复不愈;或热蕴日久,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或流窜关节,闭阻经络,或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而发。
1治疗原则
以中医辨证论治、内外治结合为原则。进行期以清热凉血为主,静止期、退行期以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主。
2治疗方法
银屑病中医治疗方法众多,临床需根据皮损特征及病程变化,并结合患者体质、伴随症状及舌脉,辨证选用适宜的内外治方法。
2.1辨证论治
2.1.1血热证(相当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
证候: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鳞屑,瘙痒剧烈,抓之有点状出血。新的皮疹不断增多或者迅速扩大。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可见乳蛾,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或凉血解毒汤加减(犀角改服羚羊角粉或水牛角粉)。方药: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芍、土茯苓、生槐花、紫草、草河车、白鲜皮、赤芍。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射干、玄参;因感冒诱发者,加银花、连翘;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2.1.2血燥证(相当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退行期)
证候: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苔少,脉缓或沉细。兼肝郁症:情志抑郁,胸胁苦满,善太息,脉弦。兼脾虚症:便溏,纳呆,腹胀,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濡。
治法:养血润燥,解毒祛风。
方药:当归饮子或养血润燥汤加减。方药: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防风、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丹参、麦冬、玄参、鸡血藤、土茯苓。肝郁者:加郁金、柴胡、焦栀子、牡丹皮等;脾虚者,加炒白术、山药、茯苓;风盛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乌梢蛇。
2.1.3血瘀证(相当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
证候: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女性可有月经色暗,或夹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兼血虚症:面色萎黄或淡白,爪甲淡,月经延后或色淡量少,舌质淡苔薄,脉沉或细。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或活血解毒汤加减。方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黄、川芎、莪术、鬼箭羽、鸡血藤、丹参、白花蛇舌草。病程日久,反复不愈者,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蜈蚣;皮损肥厚色暗者,加三棱、莪术;月经色暗,经前加重者,加益母草、泽兰。兼血虚者,加当归、丹参、鸡血藤、川芎等。
2.1.4湿毒蕴阻证(相当于反转性银屑病或掌跖脓疱病)
证候: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黏腻,瘙痒剧烈;或掌跖红斑、脓疱、脱皮。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头身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方药:萆薢、薏苡仁、黄柏、茯苓、牡丹皮、泽泻、滑石、通草。脓疱泛发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关节肿痛明显者,加羌活、独活、秦艽、忍冬藤;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2.1.5火毒炽盛证(相当于脓疱型银屑病)
证候: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少,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方药:生地黄、牛蒡子、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淡竹叶、甘草、牡丹皮。寒战高热者,加生玳瑁;大量脱皮,口干唇燥者,加玄参、天花粉、石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2.1.6风湿阻络证(相当于关节病型银屑病)
证候:皮疹红斑不鲜,鳞屑色白而厚,抓之易脱,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甚至僵硬畸形。伴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兼阳虚症:面色萎黄或淡白,畏寒肢冷,喜热饮,唇色淡,小便清长,脉沉或弱。
治法:祛风化湿、活血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合三藤加减。方药: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枝、防风、川芎、甘草、当归、芍药、地黄、雷公藤、首乌藤、鸡血藤。阳虚者,加黄芪桂枝肉桂等。
2.1.7热毒伤阴证(相当于红皮病型银屑病)
证候: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伴口干口渴,五心烦热,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凉血
方药:清营汤合生脉饮加减。方药:水牛角、生地、银花、连翘、元参、黄连、竹叶心、丹参、麦冬、人参、五味子。
2.2中成药
2.2.1复方中成药
①消银颗粒(胶囊或片)
成分:地黄、丹皮、赤芍、当归、苦参、金银花、牛蒡子、蝉蜕、白鲜皮、防风、大青叶、红花。功效:清热凉血,养血润燥,祛风止痒。适应症:用于血热风燥型和血虚风燥型白疕。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或口服),3.5g/次(5~7粒或片),3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不良反应及禁忌尚不明确。
②复方青黛胶囊(丸或片)成分:马齿苋、土茯苓、白鲜皮、白芷、青黛、紫草、丹参、蒲公英、贯众、、粉萆薢、乌梅、五味子、山楂、建曲。功效: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适应症:进行期银屑病。用法用量:口服,4粒/次(6g或4片),3次/d。不良反应:胃部不适、腹痛、稀便等消化道症状。禁忌:孕妇、脾胃虚寒及胃部不适者慎用。
③克银丸,成分:土茯苓、白鲜皮、北豆根、拳参。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适应症:用于皮损基底红,便秘,尿黄属血热风燥证银屑病。用法用量:口服,粒/次(1袋),2次/d。不良反应:肝损害和剥脱性皮炎。禁忌:尚不明确。
④润燥止痒胶囊,成分:何首乌、制首乌、生地、桑叶、苦参、红活麻。功效: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适应症: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痤疮,便秘。用法用量:口服,4粒/次,3次/d,2周为1个疗程。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
⑤郁金银屑片,成分:秦艽、郁金(醋制)、莪术(醋制)、当归、桃仁、红花、马钱子粉、土鳖虫、乳香(醋制)、香附(酒制)、大黄、木鳖子(去壳砸碎)、雄黄、石菖蒲、关黄柏、皂角刺、玄明粉、青黛。功效:疏通气血,软坚消积,清热解毒,燥湿杀虫。适应症:银屑病。用法用量:口服,3~6片/次,2~3次/d。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运动员慎用。
⑥八宝五胆药墨:成分: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麝香、冰片、珍珠、蟾酥、牛黄、朱砂、牛胆、熊胆、蛇胆、猪胆、川芎、青鱼胆、藕节、红花、小蓟、大蓟、白茅根、夏枯草、牡丹皮丁香。功效:消炎解毒,活血止痛,凉血止血,消肿软坚,防腐收敛。适应症:用于吐血,咳血,鼻衄,便血,赤白痢下,痈疽疮疡,无名肿毒,顽癣、皮炎、湿疹等。用法用量:口服:捣碎后用开水冲服,0.5g/次,2次/d,小儿酌减。外用:取适量,加水磨浓汁涂患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孕妇忌服;凡疔疮、囊肿表面已溃处禁用。
其他复方中成药:银屑胶囊、疗癣卡西甫丸、紫丹银屑胶囊、苦丹丸等。
2.2.2单方类中成药
①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功效: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改善血流、抗菌和杀虫作用。主要剂型有单味药、糖浆、冲剂、片剂。适应症:可用于寻常型、红皮病型、掌跖脓疱型和关节病型银屑病。
②雷公藤多苷片,成分:雷公藤多苷。功效:祛风解毒、除湿消肿、舒筋通络。有抗炎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适应症:同雷公藤;用法用量:30~60mg/d,3次/d。不良反应:性腺抑制、骨髓移植及胃肠道反应,并可由逆行性肝酶升高和血肌酐清除率下降,有生育要求的男女禁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
③火把花根片,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适应症:适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脉管炎、银屑病、硬皮病等。用法用量:口服,2片/次,3次/d。不良
反应:性腺抑制、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有生育要求的男女或患有肝脏疾病等严重全身病症者禁用;患有骨髓造血障碍者、消化性溃疡指肠溃疡活动期及严重心律紊乱者禁用。
2.2.3中药单体(提取)药
①白芍总苷胶囊,成分:中药白芍中提取的有效单体。功效:免疫调节、抗炎镇痛、养阴保肝作用。适应症:寻常型银屑病的辅助治疗,可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皮损干燥脱屑,应用维A酸类或甲氨蝶呤时配合服用可缓解口唇干燥、脱皮,减少肝损。用法用量:mg/次,2~3次/d。不良反应:偶有软便,不需处理,可以自行消失。
②其他单方类中成药:补骨脂素等。
2.2.4外用中成药
①青鹏膏剂,成分:棘豆、亚大黄、铁棒锤、诃子(去核)、毛诃子、余甘子、安息香、宽筋藤、人工麝香。功效:具有抗炎、镇痛、消肿、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和抗菌等作用。适应症:各种证型的寻常型银屑病。不良反应及禁忌:尚不明确。
②冰黄肤乐软膏,组成:大黄、姜黄、硫黄、黄芩、甘草、冰片和薄荷脑。功效:清热燥湿,活血祛风,止痒消炎。适应症:各种证型的寻常型银屑病。不良反应及禁忌:尚不明确。
2.2.5注射用中成药
①丹参注射液,成分:丹参。功效:活血化瘀,通脉养心。适应症:偏重于血瘀型银屑病。用法用量:静脉注射,4mL/次(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1~2次/d;静脉滴注,10~20m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mL稀释后使用),1次/d。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禁忌:对本类药物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患者禁用。
②清开灵注射液,成分: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功效:清热解毒,镇静安神。适应症:血热证银屑病,用法用量:静脉滴注,20~40mL/d,以10%葡萄糖注射液mL或氯化钠注射液mL稀释后使用。不良反应及禁忌:尚不明确。
③喜炎平注射液,成分: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功效:清热解毒、止咳止痢,适应症:银屑病有热证表现者。用法用量:肌内注射:成人50~mg/次,2~3次/d;小儿酌减或遵医嘱。静脉滴注:成人:~mg/d,儿童:每日按体质量5~10mg/kg(0.2~0.4mL/kg),最高剂量不超过mg,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不良反应较少。禁忌:对本品或含有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制剂过敏者禁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1岁以下幼儿及孕妇禁用。
④其他注射用中成药:炎琥宁注射液。
2.3外治疗法
2.3.1药物外治疗法
2.3.1.1中药浸浴疗法
功效:清热解毒、润肤止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适应症:各期寻常型银屑病,皮疹有破损、渗出,或皮疹鲜红及进展较快时,不宜使用。推荐中药组成:①进行期:马齿苋、黄柏、苦参、蛇床子、土茯苓等;②静止期及退行期:鸡血藤、丹参、桃仁、黄芪、茯苓、白术等。
2.3.1.2中药熏蒸疗法功效:养血解毒、润肤止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适应症: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推荐中药组成: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同中药浸浴疗法;关节病型银屑病:鸡血藤、忍冬藤、雷公藤、土茯苓、桂枝、黄芪等。
2.3.1.3中药湿敷疗法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适应症: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和脓疱型银屑病。推荐中药组成:马齿苋、生地榆、黄芩、黄柏等。
2.3.1.4中药淋洗疗法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适应症:头部银屑病。推荐中药组成:大青叶、侧柏叶、桑叶、皂角、连翘、丹参、蛇床子等。
2.3.1.5中药涂擦疗法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润肤止痒。适应症:各种类型银屑病。推荐药物黄连膏、青黛膏、普连膏等。
2.3.1.6中药封包疗法功效:润肤止痒,散结化瘀。适应症: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及掌跖脓疱病。推荐药物中药软膏制剂局部皮损封包。
2.3.2非药物外治疗法
2.3.2.1留罐疗法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适应症:寻常型银屑病的静止期及退行期。方法: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除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min,然后将罐起下,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3.2.2走罐疗法功效: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祛瘀生新。适应症:斑块状银屑病。方法:选用口径较大的罐,最好用玻璃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拨罐部位涂一些中药药膏或凡士林等润滑剂,用95%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内空气燃尽,迅速将罐体扣在皮损部位,通过罐内的负压吸附于皮损表面,并快速向皮损远心端方向拉动罐体,速度10~15cm/s,每次拉动方向一致(腰腹部可沿带脉方向),拉动至正常皮肤后借助腕力将罐体与皮肤分离,其后再次将罐内空气燃尽吸附于皮损表面拉动罐体,依此法重复作用于皮损处30次,每5~10次更换罐体,间歇时间不超过10s,吸附力以罐内皮肤凸起约3~4mm为度,1次/d,1周为1个疗程。
2.3.2.3刺络拔罐疗法功效:活血化瘀。适应症:顽固性斑块状银屑病。方法:即先用络合碘消毒棉签消毒患处(皮疹区),然后用一次性梅花针、三棱针、火针在皮疹区叩刺,手法宜轻、宜浅、宜快,使之微见出血为度。然后用透明玻璃火罐拔吸(闪火法)叩刺部位3~5min,待拔吸出的血量(或渗出液量)达到5~10mL时,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迹即可。
2.3.2.4针刺疗法功效:补益气血,润肤止痒,活血祛瘀。适应症:寻常型银屑病的静止期及退行期。方法:针刺取穴方法:要分循经取穴和临近取穴两种:取大椎、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陶道、肩风、肝俞、脾俞等穴位。手法选择:根据患者中医证型,分别使用补泻手法。
2.3.2.5火针疗法功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适应症:寻常型银屑病的静止期及退行期和关节病型银屑病;方法:常规皮肤消毒,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1寸毫针,酒精灯加热针体,直至针尖烧至红白,迅速浅刺、轻刺皮疹部位,密度0.2~0.3cm,直至皮疹区布满刺点,刺后24h不沾水,以碘伏消毒,1次/周,5次为1个疗程。
2.3.2.6物理疗法
①窄谱UVB(NB-UVB):主要波长为nm,目前已成为治疗银屑病的主要物理疗法。窄谱UVB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外用制剂或内用药联合应用。适应症: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包括点滴型),关节病型银屑病的斑块状皮损同样适用,红皮病型和脓疱型患者慎用。方法:照射3~4次/周。
②光化学疗法(PUVA):口服或外用补骨脂素(8-MOP、5-MOP或TMP)后联合UVA(~nm)照射。适应症: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包括局限性斑块状银屑病),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方法:照射3次/周。注意:长期应用PUVA可致皮肤老化、色素沉着和皮肤癌;有增加白内障的危险性。
③nm准分子激光和准分子光:起始量为1~3倍最小光毒量,适应症:局限性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掌跖脓疱病。方法:照射1次/周。
3调护
3.1饮食一般给予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之品。
3.2情绪调理勤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患者的方法,避免急躁不安情绪,忌怒,心情舒畅,保持良好情绪。练习八段锦,舒缓身体,放松精神。
3.3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本病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
3.4提倡未病防治,及早护理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合理调配饮食,戒烟戒酒,避免皮肤外伤、搔抓及使用可以致敏的化妆品(包括染发剂)。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