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秋换季时节,经常会有因口周、鼻周破医院就诊。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脓疱疮。医护人员会尽量安排患儿到避开人群的、单独的诊室候诊。
它多见于2-5岁的儿童,常见于夏末秋初的闷热时节。传染性强,有时会迅速蔓延,因此造成幼儿园停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皮损常有黄色分泌物及黄色厚痂壳,老百姓也将它形象地称之为“黄水疮”,还有一种说法:“黄水疮流到哪里长到哪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脓疱疮?
脓疱疮是由金葡菌或链球菌引发的传染性皮肤病,脸部、头部、身上、脖子均会发生,其症状多为小红疹子、白色脓顶。
捂热、日用品使用不当、皮肤破损后病菌侵入均会诱发脓疱疮。因为小宝宝抵抗力差,皮肤感染后病菌易侵入血液,如果治疗不及时,重者还会出现败血症、肾小球肾炎的疾病,所以宝宝如若医院面诊。
脓疱疮是怎么传染的?
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患儿皮损里面的黄色脓性分泌物(黄水)里有大量的致病菌,当其他孩子接触到分泌物时,就有可能被传染上。
所以,在医院有时会由一位大人,带着两个孩子,或是暑假在一起玩的表兄妹一块来看病。先看一个孩子,接着可能说:医生,麻烦你帮我再看看这个孩子。
脓疱疮也会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四处传播,先是口周、鼻周,接下来可能是四肢。
所以,民间说“黄水疮流到哪里就长到哪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怎样识别脓疱疮?
脓疱疮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型:
1.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2.非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右自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
“如果单从病名上来看,父母很容易把脓疱疮理解为一定是有脓有疱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医生说,“由于脓疱疮很容易破裂,因而有时只能看见残留的半月形脓疱或仅剩下脓痂。”
她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头面部、口角、鼻孔周围或四肢有类似的皮肤擦烂、渗水,要警惕脓疱疮。
预防脓疱疮注意这几点!
1.注意居室及个人卫生
勤打扫房间、勤洗淋浴、勤换衣、勤剪指甲,禁止抠鼻,保持皮肤凉爽、干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2.及时就医注意隔离
如果已经发现皮肤有感染、破损、流脓的情况,要及时与其他儿童隔离,避免直接接触传播,避免儿童反复搔抓,及时就医,以防感染加重或多名儿童共患。
3.减少皮肤损伤
皮肤受损后导致细菌趁虚而入、大量繁殖,造成皮肤的感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避免皮肤损伤。
4.勤换洗衣物玩具
寝具及衣物应以宽松纯棉为主,要求勤换洗,衣物及玩具需经常清洗消毒。
5.提高免疫力
限制糖类及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及维生素的摄入量,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特别提示
发现孩子医院治疗;
有些家长在孩子发病时自认为是过敏,然后到药店随意买些治疗皮炎湿疹和皮肤癣病的药膏涂抹,未对症治疗,这不但不会对治疗脓疱疮有帮助,反而会加重病情;
其次,因为孩子对脓疱疮缺乏免疫力,去年患脓疱疮的宝宝,今年仍有可能患脓疱疮,家长一定要注意。
▍来源:卓正科普HealthExpress等综合;图片:网络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