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疾病
1.掌跖脓疱病
本病脓疱特点为掌跖部位密集针尖至粟粒大小无菌性脓疱,根据脓疱特征,先期脓疱饱满,病邪以湿、热为主,后期脓疱干瘪,邪热有减,但实证仍在;同时因皮损发于掌跖部,此处肌肉丰厚,为脾所主,湿亦脾困所为,因此治当重视调脾、清热、利湿。2.连续性肢端皮炎此病为为一种发于四肢末端的慢性复发性无菌性脓疱病,其指顶如疱,溃脓以后,破烂流水,并伴有甲改变。在中医理论中,四肢末端是气血循行之盲端,因此在常规清热利湿法的基础上,还应当畅通经络;同时重视调和肝脾,使藏血和生血互用。3.脓疱型银屑病本病临床可见周身黄白色浅在脓疱,表面覆盖鳞屑。前期脓疱、鳞屑较多,以湿、毒、风为主,后期气血耗上,而邪毒仍在。因此在治疗上前期要重视祛风、清热、利湿、解毒,后期贵在调和气血,并兼顾余邪。4.脓疱型天疱疮此类型的天疱疮多见于寻常型天疱疮办法感染或IgA型天疱疮等特殊类型,此病以大疱为主,以脓为辅,此乃湿毒为重,热邪兼伴,应当分期治疗,扶正祛邪。二、治则治法
1.从病邪角度
疱液为津液所化,津液为湿,所以利水法应当贯穿疾病的始终。
疱液浓稠色黄者,为热;疱液稠厚黄黑者,为热性极盛;脓疱清冷质稀者,属寒;疱疹痒痛骤现者,为风;脓疱夹血,色紫成块者,兼瘀。总之,湿、热、毒、风多见于脓疱性皮肤病之初期,而寒、瘀者多见于疾病之后。因此,针对病邪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同时需要注意祛邪应避免伤正,利湿而不应伤阴,清热而不应过寒。既应使病邪得解,又当不留后患。
2.从八纲角度
脓疱性皮肤病初起时,多为实、热,在表,属阳;,随着疾病的演变多由实转虚,由表入里,寒湿偏盛,而转为阴证。所以,在治疗上,先期遵“实者泻之”之理,以清法为主,后期循“虚者补之”之要,重视补法,或攻补兼施。
3.从气血角度
脓液为气血所化生,故可以从脓疱的形态、质地、色泽等方面对其判定。
脓疱饱满、质地稠厚、色泽明净乃气血充盛之象;脓疱干瘪、质地稀薄、色泽晦暗为气血不足甚或衰败之征。
脓疱性皮肤病先期多见气血充沛,热象显著,所以在清法应用的同时,辅以运化气血之疏导之法,可防血气壅滞,脓聚热甚;后期由实转虚后可见气血不足者,法当补气和血,扶正祛邪,本法可与八纲治疗相互配合以助应用。
4.从脏腑角度
对此类疾病,无论湿热、寒湿还是湿毒,均以湿邪为主,当先实脾,因此健脾利湿在治疗中应贯穿始终。脾为后天之本,病久不愈脾虚可伤及肾脏,使先后天俱损。同时,若子病及母或土反侮木,也可见其他脏腑疾病的证象。
三、遣方用药
脓疱性皮肤病如论如何辩证,其关键在于如何分期治疗,在临证治疗中往往分为三期。1.初期(急性期)
临床表现:脓疱初起,疱液饱满稠厚,颜色鲜明,可伴有口干口苦等热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土茯苓,蚕沙,地肤子,白鲜皮,大青叶,金银花,野菊,滑石,车前子,蒲公英,泽泻,通草,黄柏等。
2.中期(亚急性期)
临床表现:介于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病程较长,脓疱仍在,但症状不甚,伴饮食欠佳,大便不爽,舌红少苔,脉细滑。
治法:健脾化湿清热
方药:白术,苍术,黄芩,栀子,白茅根,连翘,生地,麦冬,泽泻,茵陈,当归,玄参等。
3.后期(慢性期)
临床表现:脓疱迁延不愈,疱液清晰稀薄,伴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祛邪。
方药: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白术,茯苓,山药,黄芪,薏苡仁,赤石脂,太子参等。
四、小结
脓疱虽然为一种皮肤表象,但在背后蕴含了很多可待挖掘的辩证治疗方法,通过对脓疱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在宏观上把握疾病的发展发生,从而更有利于指导皮肤病的治疗。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药学报年8月第4期,作者:黑龙江中医院石光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