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一例
王向熙,王爱平,李若瑜,余进
作者单位:,医院皮肤性病科
作者简介:王向熙,医师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因反复右侧面颊部皮损8年余,于年12月30日就诊。8年来,患者右侧面颊部反复出现红色丘疹伴瘙痒,每年发作2~3次,不伴发热,皮损多于15天左右自行消退。7d前皮损再次复发。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皮肤科情况
右侧面颊部可见4cm×3cm大小、形状不规则的红色肿胀性斑块,表面有针尖大小脓性丘疱疹,界限不清,局部皮温高,无明显浸润感,无压痛(图1)。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均未见异常。
组织病理
红斑处皮损组织病理示:毛囊上皮海绵水肿,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图2)。
诊断及治疗
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治疗:因等待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故暂未予治疗;患者9d后复诊时皮损已基本自行消退(图3);为预防复发,予沙利度胺50mg每日3次口服;1个月后于右侧面颊部再次出现类似皮损,改为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口服、0.1%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外用;治疗2个月后,吲哚美辛逐渐减至25mg每日1次口服,继续治疗3个月后停药。共随访6个月,期间患者皮损控制满意,未复发,后患者失访。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osinophilicpustularfolliculitis,EPF)也称为Ofuji病,由Ofuji等在年首先描述。此病日本报道较多,多发生于30~40岁的青中年,男性好发,但也有研究报道此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EPF皮损好发于面部、躯干等皮脂分泌旺盛区,也可有头皮、掌跖的受累,少数患者仅在掌跖部位出现皮损。临床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毛囊性丘疹及无菌性脓疱,红斑中心逐渐减退周围不断扩大,逐渐呈环形,伴瘙痒,常于7~10d自行消退,3~4周后复发,长期反复发作。此病发病诱因包括过敏反应、螨虫寄生、真菌感染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等。组织病理可见毛囊皮脂腺区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微脓肿。
DOI:10./sypfbxzz.-.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11(2):-,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