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脓疱病治疗专科医院 >> 脓疱病护理 >> 徐金华教授

徐金华教授

 

银屑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困扰着全球超过1.2亿名患者。不同于寻常型银屑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的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患者临床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急性发作的多发无菌性脓疱,患者的疾病负担较寻常型银屑病更加严重,甚至可能因GPP危及生命[1]。

加强对GPP的识别和诊断,不断深入认识疾病并探索治疗手段,才能帮助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更好地抗击这种疾病。10月29日是世界银屑病日,“医学界”为此专门邀请到医院皮肤科主任徐金华教授,讨论GPP诊疗相关最新进展等话题。GPP诊疗工作仍不够充分,患者诊疗需求亟待满足根据近年来部分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的银屑病患病率约为0.47%-0.5%[2-3],对应着超过万人的庞大患者群体,但徐金华教授认为,我国银屑病的诊疗还普遍不够充分,例如有研究显示我国患者对治疗和随访的依从性差[4-5],对诊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过随着银屑病的诊疗整体进入生物制剂时代,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较既往的局部治疗、光疗及环孢素等系统性治疗有显著改善,但仍有不少患者的治疗需求尚未被满足。徐金华教授指出,脓疱型银屑病就属于治疗需求尚未被满足的类型,是病情较严重,但发病率相对不高,而GPP在分类上是脓疱型银屑病的一种。虽然GPP仅占全部银屑病的约0.9%-2.7%[6],但患者的疾病负担沉重,且症状可能反复、急性发作或持续>3个月。徐金华教授表示,“GPP的特点除全身皮肤红斑鳞屑外,还可能在此基础上出现无菌性脓疱,这是GPP疾病本身所导致的。GPP发作时多为比较严重的泛发性脓疱,患者往往伴有39-40℃的高热,发作持续3-5天乃至一星期,脓疱和高热对患者影响极大、痛苦非常明显。虽然少数患者可能自行缓解,但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徐金华教授提到了临床此前收治的一例GPP患者的情况,“我们有一例今年三十出头的患者,寻常型银屑病已有十几年,反复发作的GPP病史也有五六年,属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以往每次发热以后,患者就会出现脓疱或继续高热,对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而且用一些药物治疗时也产生过不良反应。”徐金华教授还专门强调,GPP也属于较易复发的一类银屑病,如患者治疗不当或不规律、对诱发因素控制不理想,均可能再次诱发GPP发作。此外,关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规避GPP的急性发作,徐教授指出:“有几种情况,患者可能本身就是脓疱型银屑病患者,或者是在寻常银屑病治疗过程中治疗不规范引起的脓疱,此外比如突然停药、感染、手术创伤、情绪波动等都可能会导致脓疱的发生。因此,积极地控制寻常型银屑病发展,进行长期规范的治疗也十分重要。”从这一真实案例可以看出,GPP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寻常型银屑病明显不同,因疾病所受到的影响也更加明显。GPP对患者的威胁还不局限于急性发作期,除长期患病带来的疾病本身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外,近年来还有研究显示,GPP会对患者生命带来直接威胁。GPP“害人不浅”,患者期盼新型治疗手段年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年会上的两项研究,聚焦了真实世界中GPP患者疾病负担和急性发作期的特点,进一步揭示了GPP对患者带来的严重影响。首先是来自北美Corrona银屑病注册研究的一项真实世界患者报告结局(PRO)分析[7],共纳入60例GPP患者及例成人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比较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指出,虽然GPP人群和斑块型银屑病人群存在相似之处,但GPP患者比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疼痛、疲劳、瘙痒症状更严重,也报告了更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示更严重的疾病负担和生活质量受损;且接受过≥2轮系统治疗的GPP患者占15%,高于斑块型银屑病的7%,说明现有治疗手段无法充分治疗GPP。另一项分析则针对法国国家健康数据系统数据库(SNDS)中,收录的例GPP患者,分析患者急性发作的频率、死亡率,以及最近一次GPP急性发作至死亡时间的中位值,研究结果显示,30.9%(n=)的患者在研究期间出现过≥1次GPP急性发作,6.2%(n=)出现过≥2次急性发作,患者平均经历1.4次急性发作,对应1.26次急性发作/人年。GPP急性发作导致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6天,最近一次急性发作之后4周内的全因死亡率为2.5%,至死亡的时间的平均值为15.5天(SD,7.7),到研究结束时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24.4%,可认为GPP急性发作与患者长时间住院和全因死亡率较高相关[8]。徐金华教授认为,从临床接触的患者情况来看,GPP患者普遍对控制症状有着迫切的期待,为此愿意尝试包括生物制剂在内的各种新型治疗手段,而在研新药就有望满足这一需求。靶向IL-36受体的新型生物制剂,为GPP治疗带来全新希望徐金华教授介绍,既往指南和共识对GPP的治疗并未作特殊推荐,如年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中,推荐的GPP治疗模式为系统治疗(维A酸类、甲氨蝶呤和生物制剂等)、联合和辅助局部治疗及住院治疗;年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则指出,生物制剂尚未获批治疗GPP的适应症,如需使用生物制剂,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9-10]。其中对生物制剂的推荐,主要基于GPP发病机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经典途径,即TNF-α/IL-23/IL-17/IL-22轴部分重叠,但徐金华教授介绍,“近年来的最新基础研究发现,GPP的发病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免疫过程中的某个细胞因子增多有关,其中主要参与GPP发病的是IL-36调控的炎症通路,IL-36RN基因突变会使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强,炎症反应加重就会诱发GPP,而阻断这条通路就有可能控制GPP的病情[11]”。基于这一发现的生物制剂研发也迅速启动,其中靶向IL-36R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Spesolimab已于年完成临床Ⅰ期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2],试验数据表明,7名经历急性中重度疾病发作的GPP患者在接受Spesolimab治疗后症状得到了快速改善,这证实了靶向IL-36生物制剂治疗的初步可行性。图1:2例患者Spesolimab治疗前后情况(A);GPPGA评分0或1的患者占比(B)而年世界银屑病与银屑病关节炎大会(WPPAC)上,公布了Spesolimab首个在GPP急性发作患者中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Effisayil1结果,为Spesolimab治疗GPP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Effisayil1研究共纳入53例中至重度GPP急性发作患者。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组至Spesolimabmg(n=35)单次静脉给药组或安慰剂组(n=18),最多随访28周;研究主要终点为给药后第1周患者的GPPGA脓疱单项评分为0(完全没有脓疱);关键次要终点为给药后第1周患者的GPPGA总分为0或1(皮肤症状完全清除或几乎清除)。研究结果显示,Spesolimab可以快速清除脓疱,治疗第1周Spesolimab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9例(54.3%)和1例(5.6%)患者实现GPPGA脓疱单项评分0,比例差距高达48.7%(单侧P<0.),而Spesolimab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5例(42.9%)和2例(11.1%)患者实现GPPGA评分0/1,比例差距达到31.7%(单侧P=0.),且上述疗效均可持续到第12周,提示Spesolimab的疗效持久。治疗第4周时,Spesolimab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6例(45.7%)和2例(11.1%)患者实现GPPASI75,且Spesolimab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报告的结局,如疼痛VAS(P=0.)、PSS(P=0.)和FACIT-Fatigue评分(P=0.)等,治疗的安全性也可控,常见不良事件主要为发热和轻-中度感染。徐金华教授表示,“从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来看,Spesolimab这种药物的疗效还是非常不错的,很多患者在治疗后不会复发,像我们之前提到的GPP患者,就参与了Spesolimab的临床试验,用药2天就退烧了,用药一周时身上可见脓疱消失,病情很快得到控制,随访至今没有再复发。对少数控制还不够理想的患者,可以再静注一剂药物来加强控制。”Effisayil1研究中Spesolimab的良好表现,意味着GPP生物制剂治疗有望跨入全新时代,但徐金华教授也强调,临床工作者和患者都需要做好相应准备,学习用药知识和治疗理念,携手并进抗击GPP,并且需要对GPP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深入了解,探索优化治疗策略;而在世界银屑病日之际,全社会也应当重视银屑病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和负担,推动Spesolimab等先进的银屑病治疗手段尽早进入中国,造福亟待治疗手段的GPP患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md.com/wacs/13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