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impetigo)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损害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及自家接种特征,好发于儿童,易造成小区域流行。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引起者约占50%~70%,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streptococcus),两者亦可混合感染。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出现浸渍时有利于细菌在局部繁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湿疹)时,搔抓可破坏皮肤屏障而利于细菌定植。本病可通过密切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可产生表皮剥脱毒素,引起毒血症及全身泛发性表皮松解坏死;抵抗力低下患者,细菌可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少数患者可诱发肾炎或风湿热。
本病临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寻常型脓疱疮(impetigovulgaris)本型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引起流行,故又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impetigocontagiosa)。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转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的红晕,疱壁薄,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图10-1);常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陈旧的痂一般于6~10天后脱落,不留瘢痕。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伴淋巴结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者多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二)深脓疱疮(ecthyma)又称臁疮,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多累及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人。好发于小腿或臀部。皮损初起为脓疱,渐向皮肤深部发展,表面有坏死和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去除痂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疼痛明显。病程约2~4周或更长。
(三)大疱性脓疱疮(impetigobullosa)主要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萄所致,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皮损初起为米粒大小水疱或脓疮,迅速变为大疱,疱内容物先清澈后浑浊,疱壁先紧张后松驰,直径1cm左右,疱内可见半月状积脓,疱周红晕不明显,疱壁薄,易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痂壳脱落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发生于新生儿时又称新生儿脓疱疮(impetigoneonatorum),起病急,传染性强。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疱周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可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易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多累及出生后3个月内的婴儿。起病前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鼻、耳、鼓膜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皮损常由口周和眼周开始迅速波及躯干和四肢。特征性表现是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驰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潮红的糜烂,似烫伤样外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口角周围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损害。皮损有明显疼痛和触痛。重者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
应隔离和治疗患者,对已污染的衣物及环境应及时消毒,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平时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和防止各种皮肤损伤,均有助于预防本病。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少数病情严重患者可考虑辅以内用药物治疗。
温馨提示:
如您患有脓疱疮等皮肤疾病,应及早发现,并医院积极治疗。我院由国内著名专家常年亲诊,引进国际先进诊疗设备,根据该病采用综合治疗原则,通过清血败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最终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专业皮肤,值得信赖
医院——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