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脓疱病治疗专科医院 >> 脓疱病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的皮肤改变上

类风湿关节炎的皮肤改变上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的全身性炎症性病变。它最常损伤关节,带来关节肿胀、关节破坏。但RA并不只是损伤关节,其实也带来心脑血管、肾脏等等重要脏器损伤。

而皮肤作为人类最大的脏器,RA也没有放过它。目前已知的表现有:

一、中性粒细胞/肉芽肿性皮肤表现

类风湿结节(Rheumatoidnodules)

栅栏状嗜中性肉芽肿性皮炎(Palisadedneutrophilicgranulomatousdermatitis,PNGD)

间质性肉芽肿性皮炎(Interstitialgranulomatousdermatitis,IGD)

类风湿性嗜中性皮肤炎(Rheumatoidneutrophilicdermatitis,RND)

Sweet综合征

浅表性溃疡性类风湿性坏死(Superficialulceratingrheumatoidnecrobiosis,SURN)

二、血管病变

类风湿血管炎(rheumatoidvasculitis,RV)可谓总称,可根据皮肤改变细分:

毛细血管炎(Capillaritis)

网状青斑(Livedoreticularis)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Erythemaelevatumdiutinum)

瘀斑(Petechiae)

紫癜(Purpura)

坏疽/溃疡斑(Gangrenous/ulceratingplaques)

三、其他非药物相关的皮肤改变

有些皮肤改变跟RA伴随。比如Feity综合征是跟RA强相关。但RA是否增加PG、BD风险还不清楚。

Feity综合征

坏疽性脓疱病(pyodermagangrenosum,PG)

皮肤大疱性病变(Bullousdiseases,BD)

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相关的皮肤改变

1.皮质醇相关:库欣综合征、黄板性紫癜和萎缩纹、皮肤萎缩与脆性增加

2.甲氨蝶呤:突发结节

3.非甾体消炎药:假卟啉症、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固定性药疹

4.TNF-α阻滞剂: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银屑病样皮炎、掌跖脓疱病、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反应、注射性部位皮损、间质性肉芽肿皮炎、皮肤型红斑狼疮(亚急性>慢性/盘状)、皮肌炎、突发结节

5.来氟米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突发结节

6.托珠单抗:掌跖脓疱病、晕痣

在这里不对上述所有皮肤病做详细讨论。我们主要讨论一些常见、需要我们警惕的皮肤改变。

一、类风湿结节

多达20%-35%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个时候会出现可触及的结节。有结节的患者几乎总是存在类风湿因子(RF)。结节常位于受压部位(如,鹰嘴),但也可以表现在任何体表,甚至脏器内(比如肺内)。

大多数皮肤结节无需特异性治疗。对于疼痛性结节、妨碍关节活动的结节或影响神经的结节,局部注射强效糖皮质激素和局部麻醉药的混合剂可能会使结节消退。很少需要手术切除皮肤结节。

类风湿结节,参考1

类风湿结节,参考3

二、肉芽肿皮炎

栅栏状嗜中性肉芽肿性皮炎(PNGD)和间质性肉芽肿性皮炎(IGD)是类风湿关节炎(RA)常见的皮肤改变。部分学者已经提出一个新名字来概括,即反应性肉芽肿皮炎(reactivegranulomatousdermatitis)。但PNGD、IGD并不只见于RA。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都可看到PNGD。

PNGD的典型表现是:正常肤色丘疹、红色丘疹。对称性分布于伸侧,特别是肘部、手指。中央可见伴痂或穿通样的脐凹(排出了坏死胶原而形成穿通样的脐凹)。偶见溃疡形成、荨麻疹样改变。

有81病例总结:51%在上肢,27.7%在下肢,21%在头部、或颈部[1]。

PNGD,参考1

类风湿样丘疹,属于PNGD谱系,参考2

PNGD,参考4

PNGD,参考4

PNGD,参考4

IGD典型表现为红色斑块,可呈:①环状、②条索样线状、③大片区域。

沿腋前线分布的条索状IGD,参考2

大片分布IGD,参考2

环状改变的IGD,参考2

三、嗜中性粒细胞皮肤病

嗜中性(粒细胞)皮肤病是一组皮肤病变,具有如下特点:组织学检查可发现存在主要由中性粒细胞组成的大量表皮、真皮或皮下浸润,但没有感染的证据和明确的血管炎。

由定义可知,这是基于病理学的一大组疾病的集合。严格的说,类风湿结节、PNGD、IGD也可以归入此列。只是它们还有肉芽肿改变,而被笔者单列讨论。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嗜中性皮肤病。而是集中讨论跟RA相关的病变。

1.类风湿性嗜中性皮肤炎(RND)

类风湿性嗜中性皮肤病(Rheumatoidneutrophilicdermatosis,RND)常见于RF滴度偏高的人群。它的皮疹常为:红斑状荨麻疹样丘疹、斑块、结节、大疱或环形皮损。皮疹的直径小于2cm。组织病理学显示存在密集的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但不伴血管炎。可能出现白细胞分裂,浸润可达脂膜。真皮乳头可能存在微脓肿。

RND,参考5

RND,参考6

2.Sweet综合征

Sweet综合征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它是经典型嗜中性皮肤病。它是多个病因引起的一个特征性的皮肤病变。

其病因包括:感染、风湿病、肿瘤、胃肠道疾病等等。而风湿病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病因之一。

Sweet综合征有4个主要特征:

1.红斑状丘疹和斑块组成的皮疹、

2.活检示真皮非血管炎性中性粒细胞浸润、

3.发热

4.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

限于篇幅,在这里不详细讨论Sweet综合征。

Sweet综合征,参考2

Sweet综合征,参考2

Sweet综合征,参考2

(未完待续)

编辑:飞腾题图:站酷海洛

参考资料:

1,《DermatologicalSignsofSystemicDisease》(第5版)

2,《Dermatology》(第4版,博洛格尼等著)

3,《Rook’sTextbookofDermatology》(第9版)

4,《Andrews』DiseasesoftheSkinClinicalAtlas》(第1版)

5,《Fitzpatrick’sDermatology》(第9版)

6,Uptodate临床顾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md.com/ways/10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