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传染性化脓性疾患。夏秋季多见,小儿易患此症,好发于暴露部位。
中医学文献中所述的“黄水疮”、“滴脓疮”与本病相类似。
如《洞天奥旨》记载:“黄水疮又名滴脓疮,言其脓水流到之处,即便生疮,故名之也。”
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黄水疮,初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
本病多因湿热之邪,侵袭肺卫,郁于皮肤,肺卫有热,脾胃有湿,二气交杂,内外相搏而发本病。
初起为浅在的水疱,有痒感,迅速变成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薄而易破,破后形成糜烂面,可自体接种传染。脓疱干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不留瘢痕,可有暂时的色素沉着斑。本病常可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个别严重者可引起肾炎。
(一)辨证方药
〔主症〕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结黄痂,严重的伴有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滑数。
〔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一般轻症可局部治疗或服用中成药,严重者可服解毒清热汤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6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大青叶10g,黄芩6g,赤芍6g,六一散(包)10g。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清热解毒;黄芩泻肺火,清湿热;野菊花清热降火解毒;赤芍清热凉血;六一散清利湿热。大便燥结伴有食滞者,加焦槟榔、枳壳或焦三仙;心烦、口舌生疮者,加黄连、栀子;小便短赤者,加灯心草、竹叶。
》》局部治疗1.祛毒油膏外用。
2.痂皮厚者,外用化毒散软膏。
3.渗出多时可选用马齿苋水剂、龙葵水剂、龙胆草水剂湿敷。
》》单方成药犀角化毒丸。2.化毒丸。
I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中医皮肤病学》本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