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圆桌派.名院名例》线下大查房第十期于10月16日开播,本期由西安医院耿松梅教授和安金刚教授率队出诊、带领科室团队,为我们带来精彩绝伦的病例查房与交流,让我们一起跟随专家脚步,破解临床难题。
01
医院皮肤科病例1
查房汇报与讨论
Part1
责任医师病史/诊疗经过汇报
首先,由医院皮肤科祁医师为我们进行第一份查房病例分享-《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医院皮肤科查房病例1
患者男性,58岁,主诉”反复臀部结节溃疡4年”。四年前,患者左侧臀部出现散在绿豆大小结节,部分表面可见脓疱,同时伴有破溃,皮损随着时间逐渐扩大,曾经在医院就诊,曾行组织病理活检结果不明确,经过抗炎治疗后皮损逐渐愈合,但是四年期间,皮损时而反复,近三个月并无特殊诱因,左侧臀部再次出现新发丘疹结节,破溃后不能愈合。
既往曾有肺结核病史,个人史无特殊,无类似家族史,无遗传病史。
专科查体:双侧臀部对称性多发不规则溃疡,溃疡边缘未见明显肿胀,表面可见部分肉芽组织增生以及坏死分泌物覆盖,触之伴疼痛。
实验室检查:补体C4轻微增高,T-sport:,PPD:阴性,血管炎三项结果阴性,ANCA:阴性
一般细菌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真菌涂片结果:阴性
皮肤病理活检显示:真皮全层炎症细胞浸润,小血管壁增厚,血管壁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血管壁无破坏。
根据以上化验结果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种疾病:感染性疾病,炎症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
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结合本病例病史较长,因此不能除外为条件致病菌所致感染,其中包括真菌类疾病或皮肤结核,由于这类疾病往往疼痛不是很显著,尤其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冷脓肿,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
炎症免疫性疾病:主要考虑组织或血管破坏,而本病例血管壁未破坏,而一般细菌结果提示为条件致病菌感染,同时抗炎治疗后,皮损也是逐渐愈合,因此不能除外炎症感染。
肿瘤性疾病:本病例组织病理活检未见异常增生肿瘤细胞,因此排除此诊断。
结合所有化验和临床表现给予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
诊断依据:病例特征,中年男性,58岁,病史四年,反复臀部出现结节和溃疡,疼痛明显,伴有肉芽组织增生,相关实验室检查检查均可排除其他感染类疾病,同时组织病理结果符合炎症类感染。
入院后给予患者系统抗炎治疗10日,局部外用地塞米松外敷,同时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目前皮损部分已经愈合。
小结: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排他性诊断,想要明确坏疽性脓皮病诊断,首先要积极排除其他所致溃疡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刚刚提到的三类感染性疾病,而对于溃疡性疾病,组织病理活检是必须的,而病理活检的最佳部位则是溃疡边缘,因为这是病变最开始的部位,本例患者病史较长,且伴有明显疼痛感,由于皮损主要以溃疡为主,所以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皮损特征,组织病理特征,发病时间,自限性病程以及治疗的反应,并及时复习文献,做出准确的判断。
Part2
上级医生查房问题与发现
随后,耿松梅教授对上述查房病例进行剖析。
对于坏疽性脓皮病的排他诊断中包括细菌,真菌,结核,肿瘤等等,关于本病例,首先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及丹毒率先排除掉,由于患者病史较长,因此不能除外结核感染,HIV及梅毒,此外还要积极排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和深部感染。因此我们在进行组织病理同时,还要完善一些特殊染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感染排除了,而接下来对于排除肿瘤可以通过组织病理进一步明确,而除此之外,我们要积极排除血管炎,而取材时在局部组织破溃的情况进行组织活检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可能会导致继发病变的可能性存在。
安金刚教授:对于坏疽性脓皮病的患者组织病理下部分可以看到血管炎表现,但往往都是假性的,假性血管炎的位置往往比较表浅,可以在溃疡的浅层即可看到,而如果是真性血管炎造成范围较大的溃疡面时,往往受累的都是中大血管,而部位是在真皮深部和脂肪间隔,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要积极排查是否还有其他系统受累。
Part3
诊疗组长查房点评与评论
耿松梅教授:该病例由于比较复杂,因此在进行临床鉴别诊断时可能需要细心加耐心,但是根据以上化验结果和临床表现,同意坏疽性脓皮病诊断,首先该患者发病时间较早,病史较长,每次复发皮损均以溃疡为主,第二,皮损较局限,仅表现为臀部对称性受累,局部应用抗炎治疗效果不佳。第三,组织病理表现为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性表现。由于坏疽性脓皮病容易合并三类疾病,分别是炎症性肠病,血液病以及肿瘤,而且在临床分型上主要分为溃疡型,大疱型,脓疱型,增值型,而我们都知道坏疽性脓皮病往往合并系统性疾病,尤其是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等等,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等,还有肿瘤等,因此对于临床上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时,我们要特别主要积极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关于治疗方面,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是一线治疗方案,而本病例在没有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患者病情也是逐渐改善,因此这也提示对于局部抗感染的护理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能恢复时间比较慢,对于患者迫切的治疗需求上,而且患者并无高血压等其他相关系统疾病,我们还可以选择应用生物制剂,目前已经国内外文献应用较多的为阿达木单抗,但是如果合并结核的情况下,可以先应用抗结核治疗,病情稳定后可以考虑应用阿达木单抗,但是如果患者病情进展较快,而且患者急需迫切治疗,也可以考虑应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目前已经陆续有国内外文献开始报道,由于其安全性较高,希望在今后的治疗上成为新型的治疗方案。
安志刚教授:坏疽性脓皮病一旦确定,我们要观察是否有关节受累,是否有化脓性汗腺炎,是否有掌跖脓疱病等无菌性脓疱病,对于关节骨骼问题,我们要综合考虑多发关节,同时要考虑是否为PA-PASH综合征等。关于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的选择上,可以应用阿达木单抗,目前经过临床观察,效果比较显著。对于本患者无肿瘤,结核以及其他感染,因此可以考虑应用阿达木单抗。
02
医院皮肤科病例2
查房汇报与讨论
Part1
责任医师病史/诊疗经过汇报
接下来,由医院皮肤科吴医师为我们进行第二份查房病例分享-《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一例》
医院皮肤科查房病例2
男性患者,36岁,主诉“周身反复红斑丘疹鳞屑10年,加重半年”,患者大约10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躯干部出现散在红斑,其上覆盖有白色鳞屑,伴有瘙痒,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给予口服阿维A和卡泊三醇外用后,效果较好,皮疹基本消退,大概持续四年时间病情没有反复,而六年前,患者皮疹再次反复,同时皮疹范围较广,包括头部,躯干和四肢均有累及,曾多次于私人诊所进行治疗,应用不明成分外用药膏后,皮肤出现明显刺痛感,病情时而反复,呈冬重夏轻趋势,大约半年前,皮疹再次复发,尤以下肢为重,无脓疱,关节肿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无类似家族史,无遗传病史。
专科查体:头面部,躯干和四肢对称分布钱币大小红斑,上覆白色鳞屑,薄膜现象,蜡滴现象,点状出血为阳性,以双下肢为重,双手指甲表面可见点状凹陷,远端泛黄增厚,部分甲分离,pasi评分:27.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凝血象,生化,T-SPORT均阴性。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计数轻微下降,胸部X片正常,肝胆脾彩超结果:轻度脂肪肝,胆囊壁轻度息肉。
门诊初步诊断为:斑块型银屑病(重度)
入院后给予初步治疗:复方甘草酸苷,阿奇霉素静点,口服消银颗粒和银杏胶囊,外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乳膏和他克莫司软膏,同时联合窄谱UVB和药浴,周身大面积保湿剂应用。先下一步拟用生物制剂进一步治疗。
Part2
上级医生查房问题与发现
随后,耿松梅教授对上述查房病例进行剖析。
耿松梅教授:首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查体,患者头部皮损典型,表现为束状发,同时周身弥漫分布大量斑块状红斑鳞屑,周身关节无疼痛,甲可见顶针状和油滴状改变,根据患者的皮损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影响,将本病例归纳为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考虑患者年龄较小,但是病情较重,而且已经对于生活,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担,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进入了银屑病的治疗时代-生物制剂时代,好的治疗对于今后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会让患者得到更满意的效果。目前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很明确给出诊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耿松梅教授提问:目前关于银屑病治疗上生物制剂选用的比较多,包括TNF-α,IL-12,IL-23,IL-17A抑制剂等,那对于本病例,为何要首选IL-17A抑制剂。
吴丹丹医师:从目前临床观察到的大多数银屑病病例中,我们发现对于TNF-α抑制剂来说可能相较IL-17A抑制剂来说阻断的是相对上游的炎症通路,而IL-17A抑制剂更能直接精准靶点,作用更直接。
耿松梅教授:银屑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慢性复方性炎症性免疫性疾病,而且患者数量非常庞大,医院就诊的患者往往是病程长,中重度且既往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目前生物制剂的产生对于银屑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新的希望,对于目前生物制剂的使用选择上请安教授进行补充。
安志刚教授:银屑病不单单是一种皮肤问题,而是一种可能伴有代谢综合征的系统性疾病,我们在选择生物制剂时,首先要考虑安全性,我们国家目前还是肝炎和结核高发国,因此对于拟应用生物制剂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排查相关传染性疾病,同时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在世界任何国家,可能疾病的治疗对于患者来说都是一种经济负担,因此再与患者沟通进行治疗选择上,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而在众多生物制剂使用中,IL-17A抑制剂安全性更高,起效更快,作用更强,给患者带来的疗效不是传统药物能够比拟的。
Part3
诊疗组长查房点评与评论
耿松梅教授:此病例不仅皮肤受累,同时头发,指甲等附属器也有受累,而指甲受累可能提示PsA的发生风险,虽然患者并无关节肿痛症状,但是一定要预防PsA的早期表现。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代谢综合征的出现,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对于病史长达10年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宣教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和护士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才能使疾病最大程度控制在我们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而对于传统用药和生物制剂的选择上,我们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对于本病例患者,考虑到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免疫抑制剂不作为首选,而目前结合患者的病情,且IL-17A抑制剂已经进入到我国的医保,因此针对此患者治疗,我们首选IL-17A抑制剂,对于本病例患者我们选用的治疗方案是目前国际上以及我国最规范的治疗,用药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告知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以及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得到患者的充分理解。
03
医院皮肤科病例3
查房汇报与讨论
Part1
责任医师病史/诊疗经过汇报
首先,由医院皮肤科祁医师为我们进行第三份查房病例分享-《寻常型天疱疮一例》
医院皮肤科病例3
患者男性,36岁,主诉“头面,躯干和双上肢水疱半个月”。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头面躯干和双上肢正常皮肤上出现散在绿豆大小水疱,疱液清澈,无自觉症状,伴口腔黏膜糜烂,医院,按病毒疹进行治疗,抗病毒治疗四天无效,且皮疹逐渐增加,遂来到我院,我院以“自身免疫性疱病”收入院。
门诊初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疱病
既往史:双耳冻伤史,慢性荨麻疹病史,右足底肌腱痛病史,个人史无特殊,无类似家族史,无遗传病史。
专科查体:周身可见大面积红斑基础上黄豆大小水疱形成,部分水疱疱壁松弛,尼氏征阳性,口腔黏膜包括上颚,双侧颊粘膜均有糜烂面。颜面外周可见散在红斑,未见鼻梁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象,血沉、生化系列正常。补体C4:0.46,抗ssm抗体,抗RNP抗体:弱阳性,ANA(核颗粒型):1:,肌酶正常。肝胆脾彩超:轻度脂肪肝,脾大,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
皮肤病理活检显示:表皮内水疱,直接免疫荧光示:细胞间IgG,C3沉积。
入院后给予初步诊断:红斑狼疮合并寻常型天疱疮
入院后给予治疗:甲泼尼龙60mg静脉滴注,应用一周后,患者周身仍有散在新发绿豆大小水疱,故加用环磷酰胺0.6冲击两次,第二周患者无新发水疱,但是前胸处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仍未愈合,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五天,遂出院,出院后甲泼尼龙逐渐减量,同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一日2g剂量),患者出院10天后双手指出现甲沟炎样表现,考虑可能为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因此停用免疫抑制剂。患者一共应用糖皮质激素一个月时间,出现血糖增高,胸前糜烂面逐渐扩大,且每次细菌培养均显示不同菌种,院外给予抗生素治疗和控制血糖治疗,考虑患者目前糖皮质激素副作用比较明显,同时免疫抑制剂出现不耐受,同时考虑血糖增高也比较明显,因此在糖皮质激素减量上给予快速减量。
Part2
上级医生查房问题与发现
随后,耿松梅教授对上述查房病例进行剖析。
耿松梅教授:目前关于此病的诊断仍然存在争议,是否为两种疾病的合并,因此要从细节入手,从患者的组织病理发现为表皮内水疱和界面改变,同时抗核抗体又表现出弱阳性,因此要想明确诊断疾病,需要全面结合化验检查来分析,而不是单一的化验就能极具代表性,界面皮炎往往提示是否为药物型红斑狼疮,药物型天疱疮,是否忽略了药物引起的所在疾病,因此要积极寻找诱发因素,包括是否既往史曾经应用过药物。本病例根据临床表现也提示为红斑型天疱疮,患者目前大部分系统检查正常,无肢端血管炎表现,因此不考虑红斑狼疮诊断,经过综合考虑确诊为寻常型天疱疮,而针对此患者的治疗,目前经过传统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效果都不佳,因此可以考虑换用利妥昔单抗生物制剂治疗,同时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包括安全性,经济能力,在应用生物制剂之前,要排查是否存在肺部感染,评估一般免疫状况,用药期间要观察患者B细胞变化以及肺部是否伴有感染状态,同时要根据个体化在应用生物制剂同时糖皮质激素可以伴随减量,速度因人而异。
Part3
诊疗组长查房点评与评论
耿松梅教授:目前根据国际天疱疮治疗指南上说明,针对目前天疱疮的治疗,应用生物制剂相对来说安全性更高,如果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用药期间要定期监测各项化验指标,特别是B细胞数量,肺部合并感染情况等,对于临床上评估治疗后病情变化,主要评估是否红斑基础上有新发水疱,特别针对红斑型天疱疮来说,红斑这种色素沉着可能消退较慢,而表面水疱往往是衡量病情是否变化的指标,因此需要临床一线医生每天细心加耐心,而对于本病例患者,由于颊粘膜破溃比较明显,因此还要积极排除继发真菌感染,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及用药后都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使患者依从性达到最好,这样才能让临床疗效达到最高。
04
医院皮肤科病例4
查房汇报与讨论
Part1
责任医师病史/诊疗经过汇报
接下来,由医院皮肤科费医师为我们进行第四份查房病例分享-《系统性硬化症一例》
医院皮肤科病例4
患者女性,18岁,主诉“周身皮肤弥漫性硬化肿胀一年”,患者一年前在腹部皮肤出现硬化,医院应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过,病情仅能轻微缓解,很快皮损逐渐累及双侧肩部,面颈部,上肢等部位,入院后体温轻度增高。
既往史和个人史无特殊,无类似家族史,无遗传病史。
专科查体:面颈部、双上肢,腹部皮肤硬化明显,前胸和背部可见明显异色症,伴有明显脱发。可见雷诺现象,双上肢轻微抬举困难。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减低:3.07*,血小板正常,甲状腺自身抗体和TSH增高明显,肺部CT无异常,肺功正常,补体正常,IgE:,ANA:1:,抗SSA和抗Ro52阳性,双肾彩超正常。
组织病理结果示:表皮明显变薄,基底层可见色素沉着,真皮层可见少许灶状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毛囊缺失。
临床初步诊断;系统性硬化症
入院后给予治疗:甲泼尼龙40mg静脉滴注,吗替麦考酚酯,0.5,bidpo,患者住院共21天,复查白细胞计数已经恢复正常,血小板出现降低,补体C4有所减低。同时患者自我感觉乏力症状缓解,同时异色症也是改善明显。
Part2
上级医生查房问题与发现
随后,耿松梅教授对上述查房病例进行剖析。
耿松梅教授:患者为青年女性,皮损主要表现为广泛面积色素沉着,对于本病例我们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分别是患者的诊断以及接下来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首先对于结缔组织疾病的诊断要将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充分结合,结缔组织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众所周知,硬皮病分为硬斑病和系统性硬化症,目前免疫学家普遍认为两种类型不可以混淆,硬斑病相对来说比较局限,而系统性硬化症要特别注意内脏系统的受累,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说,我们首先要把握指端血管炎的表现以及雷诺氏症,对于本病例患者,早期其实已经出现了手指刺痛及甲周红斑表现,同时再完善相关检查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肺部纤维化,肝脏纤维化等表现,但是在早期这些表现不一定出现。一旦确定了诊断,对于患者更重要的是进行长期管理,一方面为预防,一方面为监测,对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是要按照谱系进行进一步明确,目前临床经典的几类疾病包括重叠综合征,混合结缔组织病等,而细分化则为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如果对于青年女性反复发作过敏性紫癜样皮疹,一定要警惕干燥综合征。
Part3
诊疗组长查房点评与评论
耿松梅教授:本病例患者面部并无面具脸的表现,而对于系统性硬化症,尤其对于中年女性,往往伴有面具脸的特点。患者皮素主要以硬化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明显异色征,就所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看,该患者处于结缔组织病早期,不能除外系统性硬化症,同时由于考虑此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仅仅是皮肤受累,其他系统也可以相继受累,而且甲状腺化验也部分异常,因此不能除外甲状腺出现了免疫相关的代谢疾病,因此要积极请内分泌科协助会诊,同时针对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也不能除外有一种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因此也要积极请血液科进行协助会诊,作为医生要帮助患者解决不仅仅是皮肤的问题,其他系统相关问题也要一并解决。对于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我们要控制硬化,预防纤维化,对于目前激素剂量的选择上,如果持续临床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多学科会诊同时,是否还需要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果患者出现了肺部纤维化,目前关于一些小分子药物如吡非尼酮可能作为未来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选择。
05
医院皮肤科病例5
查房汇报与讨论
Part1
责任医师病史/诊疗经过汇报
接下来,由医院皮肤科王医生为我们进行第五份查房病例分享-《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一例》
医院皮肤科查房病例5
患者女性,34岁,主诉“周身红斑脓疱一周”患者三周前由于治疗结节性红斑而口服纷乐及复方甘草酸苷片,大概一周前,患者躯干及四肢可见泛发性红斑,其上可见针尖大小脓疱,我院门诊初步诊断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遂嘱患者停用纷乐,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0mg肌注,治疗五天后,皮疹仍在继续增多,病情仍然不能控制,因此收入院继续治疗,病程中无发热,无口腔溃疡,无关节痛,无脱发。
既往史和个人史无特殊,无类似家族史,无遗传病史。
专科查体:躯干和四肢可见泛发性红斑,其上可见针尖大小脓疱,未见表皮剥脱,无粘膜损伤。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增高(22.25*),中性粒细胞比例为89%,CRP:22.5,肝功中ALT,GGT轻度增高,抗核抗体谱正常,补体正常,肾功无异常,病毒学筛查包括EB病毒,疱疹病毒均无异常,T-SPORT结果正常。胸片无感染征象。
门诊初步诊断为: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
入院后给予治疗:甲强龙mg,应用几天后,皮疹并没有想象中好转明显,因此我们加用生物制剂益赛普继续治疗,同时激素给予缓慢减量,目前减量至60mg,目前患者白细胞计数已经降至15*,中性粒细胞比例降至75%,CRP,转氨酶均恢复正常。
Part2
上级医生查房问题与发现
随后,耿松梅教授对上述查房病例进行剖析。
耿松梅教授:考虑到患者既往有结节性红斑病史约三周左右时间,我们都知道结节性红斑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诊断,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包括白塞病以及红斑狼疮等,但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可以确诊为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对于诱发因素可以是特异也是可以是非特异的,而根据既往史我们发现,本病例可以肯定是药物诱发的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我们知道药物引起的皮疹往往具有多形性和演变性,因此该患者皮损初期具有多形红斑的表现也是正常的可以药疹的早期表现,由于患者之前存在结节性红斑病史,而且可以排除其他系统的结合表现,而判定为单纯的结节性红斑,我们要积极寻找病因,包括感染,因此在药物引起过敏的过程中,病毒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小视,这也是该病人病程迁延的原因之一,第二,羟氯喹这个药物非常复杂,羟氯喹对于引起药物反应的时间不等,根据目前文献,虽然羟氯喹引起药物反应病例较少,但是在国际和国内也是逐渐被重视。
安志刚教授:从既往提供的临床图片来看,也不能除外药疹(多形红斑性)可能性,因为既往因为口服纷乐导致药疹出现的既往病例也是存在的。
Part3
诊疗组长查房点评与评论
耿松梅教授:关于本病例诊断为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非常明确,部分患者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也可以在排除禁忌症的情况下应用环孢素,而对于无菌性脓疱病生物制剂的选择上,还是一个经验逐渐积累的过程,目前关于TNF-α抑制剂以及白介素相关抑制剂,已经在逐渐应用,在临床上应用于TEN上可能比较常见,关于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的患者,皮损消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一定呈正相关,因此作为临床医生,不要焦虑,随着时间的延续,实验室检查结果会趋于正常,目前关于IL-36受体抑制剂正在临床观察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应用到临床中,对于今后是否可应用IL-17A抑制剂仍需要今后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同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临床服务。
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
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编辑
小陌
更多精彩,尽在新版优麦医生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